第六十六章:区区一条河
作者:禅心      更新:2019-11-27 05:25      字数:3331

查清私用大运河的案子之后,无论是周知府还是王同知都特别重视运河码头的管理。从新安排在里头的人员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筛选,收货、验货及发船流程都换了更严格的程序。

“不如让王文也去码头,给韶华也打个下手。”王同知既然提了,周知府自然不会不同意:“大运河不比别处,是得放自己人才能安心。”

于是,运河码头上的要紧位置,全都是周、王两家信得过的人。其中很多还是跟着周韶华去过开封的衙役。他们都是被灾难检验过的英雄,和周韶华更有过命的交情,将码头交给他们,知府和同知都很放心。

眼下扬州的商户不安稳,不将码头看好说不定又要闹出大事。

说起来,利用大运河运货的日子也不很长,按理不该对扬州的市场冲击太大。可现实是价格上涨,货物滞压,客商拥堵……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商户叫苦不迭的同时,衙门也纳闷究竟怎么回事。

区区一条河,怎么就影响了整个扬州的生意场?

当官的想不明白,小商小贩却明白得很。这天生意冷清的花大娘来王妍铺子串门,一边嗑瓜子一边就说道:“这人啊,都是惯出来的。吃惯了精面细粮谁还看得上糠皮锅巴?低价钱买惯了东西,哪个还肯出高价?”

汪雅婷原本在柜台后看一本棋谱,闻言也放了书本应道:“只这么简单就好了,习惯嘛早晚能养回来。要紧的事涨价之后民众的购买能力,五百文钱他们承受得起,一两银子他们就只能望而兴叹。他们不买了,客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一层一层往上头追,扬州这边不就吃了大苦头。”

“卖不动货是一方面,更要紧的是货还接不上呢。”

花大娘将手里抓着的瓜子扔回盘中,撇着嘴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说起来我那铺子的买卖不错,以前在徐家拿货一个月能挣不老少。现在少挣点也就算了,还总是供不上货。中州那边的纺棉好多人要,可运不过来,你说有什么办法?”

“海上风高浪急,动不动就出事,一般都不情愿走海路。长江路线限制不说,又挤又堵水贼还不少。剩下一条陆运,也是又长又绕关卡还多。就这样,万事还得先让着官家的货走,货物能跑得快那才怪了。”

汪雅婷对他哥的量刑始终耿耿于怀,连带着对大运河都有着敌意:“咱们没条件也就算了,如今大运河分明通着,也证明了用他运货整个国家都能跟着富裕,为什么就不能用?”

大运河可是个敏感的话题,一般商家心里恨死了也不敢把话说在明面上。花大娘一听就消了声,只闷头吃瓜子。王妍过去扯汪雅婷袖子,尴尬道:“朝廷的事朝廷做主就对了,虽说买卖没前段时间好,照往年来看还是不错。”

“日子都是一天天往好了过吧,谁还能一直看着以前找安慰?”汪雅婷想着她哥心里难受,虎着脸道:“当官的也该睁开眼睛看看前后的区别,那三家人一出事,扬州都成什么样了?”

“汪姐姐……”

看着王妍哀求的小眼神,汪雅婷无力的叹了口气,神色也跟着冷了下来:“真不知道朝廷的法是怎么定的,修好的河走一走船怎么就犯了罪,怎么就还是抄家灭族的重罪?”

花大娘开启这个话题不过是想说几句怨言,解解心里的闷气。眼看都上升到议论朝政的程度,她可是吓得不轻,抓了两把瓜子就草草退了出去。

汪雅婷看着又是叹气:“两个月前花大娘家的瓜子还由着人抓了吃,现在都沦落到上咱们这儿蹭吃喝了。妍妍,你说不用大运河运货就真是对百姓好?”

“上头不比咱们更盼着国富民强啊,他们既然不许商用肯定有不得已的理由,咱们就别较真了行吗?”

虽说周韶华和她说过大运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可王妍不精通那个也不敢随便议论朝政,只得过去搂了她手臂安慰道:“我知道你心里难受,可这些事咱们改变不了,再胡乱议论只怕更要惹祸上身、连累家人。”

汪雅婷脸都白了,她透过窗外望着远方,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我哥是坏,可他没动大运河没伤天害理,怎么就必须去死?那条河,百姓凭什么就沾染不得?

‘凭什么不能沾染大运河’这种想法在商户里很常见,尤其在好几家商铺断货,好几家商户运货出事之后,这种喧嚣几乎要将整个扬州城淹没。

有脾气燥的直接冲到衙门口拦王同知的车,克制着还气势汹汹的问他:“那三家用运河偷运东西的时候也没见耽误朝廷的事,那为什么不能继续用?现在不用了,货物堵着出不去,进不来,价钱还一个劲猛蹿,你让我们怎么讨生活。”

这种事情王同知哪里解释得了?他用‘朝廷不许、律法不容’敷衍不过去,只得无力镇压。那天下午,跟着去闹事二十几个商人都被押到了菜市口打板子。

行刑之前敲锣打鼓的将商户都请了过来,看着这些还想着打运河注意的人是什么下场。

这一闹,没人再敢在明面上打大运河的注意,更不敢再说大运河对扬州市场有多重要的影响。可心里的不满却累积着,对朝廷对衙门都颇有怨言。

暗地里更有人磨牙握拳:咱们商人是贱民,谁都不管我们的利益死活。既如此,那些当官的别有用我们的时候,要不然咱也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没等到他们给衙门颜色看,运河码头就先出了问题。

前一阵朝廷下了死命令,必须在北方河道结冰前将十万套兵甲、各类医药、军饷运达北平。任务一来,码头就忙翻了天。加上半数都是新手,各种小错接连不断。

王同知每天要往码头上跑三四趟,各种焦头烂额。

更严重的是时间太紧。目前已经是深秋交冬,离严寒封河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重的任务,大伙儿都有些吃不消。驻守码头的人还好一些,跑船的衙役、船工们才是叫苦不迭。

因着时间短白天黑夜都不得休息,靠岸补给都得争分夺秒,天气只要不是太极端他们都得加足了劲跑。一趟下来没等喘口气,又得整装出发。风里来雨里去的拼命,一个月也才拿一两多点银子。

初初几趟大家也都挺着、忍着,时日一长也都是满腹怨言。

一个多月以后,码头上就闹了起来。船工、衙役们聚在周韶华班房外头罢工,直截了当的要求涨工钱。其中船工们的反响最为激烈:“一个月俸禄都不够路上的花销,再不涨工钱,这活儿没法跑了。”

船上的供给是提前就留出来的,中间靠岸也会有补给。按说,他们跑船花不上自己的钱,可一旦遇到补给不及时,或者恶劣天气沿岸停靠,他们的嚼用就会不够,那时候就只能动用自己的银钱。

况且他们天南地北的跑,路上又异常辛苦,等到了地方难免要好吃好喝好生歇歇,因此产生的费用朝廷可不会管。

以往轮班出船,遇到恶劣天气的机会少,在外花销的时间也相对较少,也没觉得事情繁重俸禄太少。现在见天不得休息,那点钱可真就不够花用。

可什么品级什么俸禄朝廷早就定死了,别说是周韶华就是周知府他也没权利改啊。若是以往,凭着扬州的富庶他也能列点名目,从府库里抽支给些补贴。现在紧着往北边运军用物资,摆明了随后就要征粮饷,周知府从哪里抽得出钱?

这一闹,王同知紧着赶过去做工作,从律法到道德,从本职到觉悟,他说得有理有据、声情并茂,可没有人买他的账。

最后周知府出了狠法子:嫌俸禄低的都滚蛋,滚完以后再不续用。在南方别的不好找,船工多的是。

虽说大伙儿嫌累嫌银子少,可这活儿还是舍不得丢。外头大商铺的掌柜,已经算得上体面了,一个月也才拿一两银子。他们在衙门务职,俸禄还高一两钱银子,怎么都比掌柜的体面。

大家伙儿心里有怨,积极抵抗又见不到成效,那怎么办?消极怠工呗!

打从周知府发飙以后,大伙儿倒不围周韶华班房了,改装病了!

走一趟船回来,半数的人都‘病得’下不来床,再有一小半的人家中急事走不开。请假的理由众多,目的就是走一趟歇三天,不额外排班。

周知府再出手打压,一个月请三回家直接卷铺盖滚回家!以暴制暴的结果便是都不请假了,但也都不亡命跑船了。回来了不让歇,那就在路上歇呗。加班加点十天能到的路程咱走上十三四天,不也就歇回来了。

衙门如果想追究,他们的理由可数不完:“风大浪高走不了,雨大水急走不得,沿途补给太拖拉,到地方检查太严格卸货太缓慢……”

这一个一个的理由数出来,你就明知道他们在撒谎火又该怎么发?真的撵走他们换人?船工好找,熟悉运河河道有能耐在运河快速行船的船工可不好找。

就算找到了,他们就拿着一两银子的俸禄没日没夜的跑?

周韶华急得揪头发:日子过去了一半,货还没运到一半,这样下去上头早晚问责!问责都是小事,耽误战机坏了北方乡亲们的安宁那才是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