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除宦官董卓乱政
作者:素衣瑶琴      更新:2019-11-26 23:15      字数:4114

中平六年,灵帝崩,立刘辩为帝,年方十三,是为少帝。未几大将军何进谋诛宦竖,召董卓入京,事泄,为张让杀,司隶校尉袁绍遂引兵诛宦。时少帝为张让挟,卓往救之,遂得进三军,驻洛阳。同年,卓改立陈留王协为帝,自此大权独握、倒施逆行。

——《吴书·帝王卷·武帝篇》

何进借元舅之资,据辅政之权,内倚太后临朝之威,外迎群英乘风之势,卒而事败阉竖,身死功颓,为世所悲,岂智不足而权有余乎?

——谢承

公元189年,执掌大汉天下的一代昏君汉灵帝刘宏终于驾崩,享年四十二岁。其在位二十一年间,先后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卖官鬻爵,一时士人枉死、黄门当道。又以巧目搜刮民财,致使朝廷昏暗、民怨载道。终有张角黄巾起义、边域乌桓叛乱。

灵帝既崩,由其长子刘辩即位,改年号为光熹,史称汉少帝。少帝乃灵帝与何皇后子,若说这何皇后,本是南阳宛县的一家小户,因家贫入宫为婢,不久为灵帝看中,何家因此一夜飞黄腾达。

何进字遂高,本是屠夫出身,因异母妹何氏入宫为后,又平黄巾之乱有功,一时恩宠加身,是为汉之大将军。

灵帝在时,尝忌惮进权过盛,又不喜辩之轻浮,遂有心立其妃王夫人子刘协为帝。

不过最终还是刘辩登基做了皇帝。

外甥既为帝,何进与妹何氏先鸩杀王夫人,后又送董后出宫、逼死骠骑将军董重。自此,外戚专政,何家独掌汉廷。

何进既揽大权,知天下战乱是因宦官而起,遂有诛杀宦官一心。二月,何进以大将军令召各方郡守、将军入宫勤王。这其中包括原长沙太守孙坚和西凉中郎将董卓。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史书上说他“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自灵帝继位以来,其世代便在北地为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臣强君弱,董卓在陇西四处征讨,以羌胡为卒,羽翼渐丰。灵帝惧其势大,曾多次以闲职召他,董卓自恃战功、野心勃勃,每次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当时朝廷暗弱,自顾不暇,灵帝无法,只能随他。董卓便驻兵河东,心怀不臣,以观时变。

时主簿陈琳听何进欲召董卓入京,大惊,力劝道:“将军掌天下雄兵,欲除宦官,易如反掌耳。今将军发檄四方,阉党必觉,此行乃自欺欺人,与掩耳盗铃何异?而天下群雄至,临犯京阙,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先难成,乱又生矣!”

何进自恃权大,只笑:“此腐儒之见也!”

不久,朝中十常侍果然听闻了何进要诛杀自己的消息,无不惶恐惧怕。他们一面向太后何氏求情;一面假传太后旨意,召何进入宫。

何进目短狂妄,有恃无恐,力排众议,孤身一人入宫。刚入殿门,张让与左右刀斧手齐出。何进惊骇,逃脱不得,转瞬被剁为肉酱。

后史书叹曰:“武生蛇祥,进自屠羊。惟女惟弟,来仪紫房。上惽下嬖,人灵动怨。将纠邪慝,以合人愿。道之屈矣,代离凶困。”又有诗曰:“龙骧虎步反狐疑,解事陈琳却似痴。灭火不关千里草,汉家社稷付屠儿。”

就连不久之后成王称孤的一代奸雄曹操也笑他:“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何进既死,张让割其首掷于城外,高呼:“何进谋反,已伏诛矣。汝等共犯,若弃械投降者,可赦免无罪!”一直守候在城外、时为司隶校尉的袁绍见何进首,既惊且怒,振臂高呼,“杀贼即在今日”,引部众杀入宫中。袁绍当先,见了宦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如赵忠、段珪等十常侍之众,亦一命呜呼矣。独中常侍张让,乘宫廷混乱,挟少帝逃出宫中。

却说董卓受何进密令,入京勤王,心知时机已到,遂尽率陇西兵众,逶迤向洛阳赶来。时董卓刚入洛阳,远远瞧见京都烟火弥漫,知宫廷有变,便催促军马疾行。

不久,果见宦官张让挟持着少帝狼狈逃窜。董卓大喜,引军追赶,让知命不能保,遂投河自尽。

何进死后,其帐下数十万的禁军精卒失了主将,在洛阳宫中顿时成了一片散沙,乱做一团。

董卓既然救了少帝,自恃护驾有功。一路上,乘机收编何进散卒,得兵马数万,兵势一时无两。

期间,董卓又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唆使吕布杀害了并州刺史丁原。

吕布,武艺过人,少有敌手。本丁原之部将,因不受重用,尝怀恨在心。董卓知其贪财少智,又惜其勇武,便令其同乡李肃前去游说招揽,收吕布为义子,并命其袭杀丁原。丁原死,董卓悉夺其众,卓势更盛。

二是废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刘协,灵帝与王夫人子,今年不过八岁。董卓因见其聪慧,又年幼可控,便有心立其为帝。而以司空皇甫嵩、议郎盖勋为首的大臣坚决反对,皆被董卓处死。

皇甫嵩、盖勋,皆是灵帝器重的老臣,平黄巾、镇边陲,战功赫赫,一代忠臣名将,就这样枉死于奸贼之手。众人惋惜的同时,对于董卓的横行霸道更是噤若寒蝉。

后有人叹嵩曰:“蛾蛾乱常,扰我四方。公出奇计,谋旡不臧。名震天地,志定雪霜。忠为令德,史策昭彰。”

自此,董卓掌朝中全权,独断专行,借献帝旨自任为国相,为三公之首,握三军与京都禁军兵权,享“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权。又大肆封赏身边心腹、亲戚,凡董姓者,皆获封侯。

其后,董卓愈发放纵,先命吕布于京都滥杀百姓,掠夺钱粮。为立威严,又大肆屠杀朝中高官名臣,提拔拉拢受党锢之祸的诸多名士。

其人暴虐好杀,瑕疵必报;随心所欲,每日必杀人饮血以作乐。残暴如斯,当真是古今第一人!

时洛阳有民谣唱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可叹驱走恶虎,又来豺狼。大汉的皇运,早已是日薄西山。天下黎民百姓,身处暴政与天灾,卑若蝼蚁。

眼见汉帝与朝廷已为董卓把控,赶来洛阳的各方诸侯愤怒的同时,也深深的忌惮,生怕自己会成为董卓下一个要吞并的目标。皇帝成了傀儡,朝廷成了摆设,人家董卓势大,那些手中尚有一些兵权的诸侯们,要么凭着这可怜的资本早早表态选择投靠。而更多有远见的人,预料董卓的倒施逆行只会加促他的灭亡。所以他们只是望都兴叹、而后急匆匆地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这其中,就包括司隶校尉袁绍和骑都尉曹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自其高祖父袁安起,袁家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可谓宦官门第、名门望族,故有“四世三公”一说。当今之世,袁家之门生故吏亦是遍布天下,可谓是势倾天下、一呼百应。

袁绍此人,亦多有志节,史书评其曰:“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加上家世雄厚,时年十七的袁绍便已出任濮阳县长。不久,袁绍目睹宦官乱政、天下大乱,自感怀才不遇,心灰意冷之下,便借为母服丧为由,去职回乡。此后多次拒绝朝廷的招辟,并一直隐居在洛阳长达七年。这七年间,袁绍虽身处乡野,表面上不问世事,暗中却多与曹操、张邈、何颙、许攸等士人往来,谈古论今,心系时局。只待时机一到,便可荣华富贵、一步登天。

直到朝中大将军为了壮大势力,召袁绍入宫除宦。富有远见的袁绍看出这是一个能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不定自己还会因此名垂千古,于是当即答应。

宦官是被自己除了,未想又来一个比宦官更为凶恶残暴的董卓。董卓手握雄兵,新立幼帝,袁绍自恃家世与他对立,当面指骂其“废帝篡汉,是为国贼”。奈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又自知已与董卓结仇,大祸将至,便当即乘马星夜逃往冀州去了。

与袁绍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出生官宦世家,乃汉相曹参之后,其父曹嵩,灵帝时为三公之太尉,乃宦官中常侍曹腾养子。

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当时认为他不平凡的,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与许劭三人而已。

桥玄曾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又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连一向以知人著称的许劭也曾评价他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早年的曹操,便显现出了其出众的聪慧与心机。不过英雄多另类,那时的曹操更多的是喜欢行侠仗义、放荡不羁,做出了很多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怪事来。后来,眼见朝廷昏暗,心怀抱负的曹操豁然悔悟,开始四处求文学武。其博览群书,尤喜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又为其注释,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与天赋。

公元174年,年方弱冠的曹操被举孝廉,入洛阳为郎。洛阳,天子之治所也,皇亲国戚皆聚居于此。曹操初至,即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不畏强暴,又造五色大棒,“有犯禁者,皆棒杀之”。连皇帝宠臣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也被曹操用五色棒活活打死。因此,京都恶行稍顿,无人敢犯。

其后,曹操随皇甫嵩平定黄巾有功,迁济南相。初到郡,即大行整饬、明罚敕法,对贪官污吏处以死刑。因此,郡中官员被杀被免者十之七八,济南震动。期间,曹操痛心百姓疾苦、奸人当道,曾多次向灵帝上书进谏,却都是石沉大海,了无音讯。曹操心知汉廷已经腐朽不堪,仅凭一己之力无力挽救,放任的心性又令他难以融入迎合权贵、委曲求全的官场生活,故此毫不犹豫地报病归乡。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此后的曹操,过起了逍遥自在、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公元188年,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职权,设西园八校尉,召曹操为典军校尉。自此,曹操方再次入京任职。

短短的一年,董卓乱政、天下易主,洛阳发生了太多的事,让人应接不暇。正在此时,董卓的任命文书已到,迁曹操为骁骑校尉。对于董卓的拉拢之意,曹操心中了然,而其素有大志,知董卓罪恶滔天,不足以成事,遂一笑了之。变易姓名,孤身遁出洛阳。

董卓闻后大怒,行文郡县缉拿。途中曹操投宿故友吕伯奢家,其子五人殷勤招待。越是这般,曹操越发疑心吕家有害己之心,遂拔剑屠杀,吕家上下,全无活口。也就是那时,曹操说了一句经典并具有代表性的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此后历经几番生死波折,曹操终得逃回家乡陈留,号召义士,欲举兵讨董。时陈留卫兹,闻曹操义行,遂尽献家财,以作资助。

期间,操之从弟曹仁、曹洪来会。二人自幼好弓射骑马,武艺俱佳,操用为裨将。又有沛国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各引千人,前来相投。此二人自幼因勇武闻名乡里,皆操之好友。夏侯渊者,字妙才,乃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之后。其为操妹夫,曾代曹操受牢狱之灾,因此二人情义极深。

自此,曹操精兵良将齐备,每日只于村中操练,只待天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