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作者:雪上一枝刀      更新:2019-11-15 04:21      字数:6357

☆百☆度☆搜☆索☆小☆说☆楼☆免☆费☆小☆说☆在☆线☆阅☆读☆

『』赵青青正伏在桌子上刷卷子,听到徐桂芳的动静也没抬头。

徐桂芳推门进来,看到她做的是新发下来的卷子,而且旁边还放着一只手表,知道这是赵青青在做自我测试,也就没打扰她,坐到桌子另一端的椅子上也开始做题。

约半个小时后,赵青青讲卷子仔细检查了一遍,才转头笑着说道,“桂芳不好意思啊,我这特意掐了时间!”

徐桂芳摇摇头不以为意,继续做题。

赵青青将跟房东大哥借的手表还回去,就打开课本查答案了,因为做的是英语卷子,有些对错一目了然,但题和写作题自己不好判断。

这时候徐桂芳也飞快地将手里的物理卷子做好了,她匆匆检查了一遍说道,“咱们交换一下判分吧!”

赵青青点点头。

徐桂芳记忆力很好,而且一旦摸准了方法,学习一门语言没那么困难,她最近几次考试英语都是满分,因而很快就判好了分数。

当然,也不是百分百准确,周一发了答案还要再对一下。

赵青青就有点为难了,说起物理这门学科,真有点一言难尽,他们理科班四个班普遍成绩都不好,固然是因为高中物理比起来其他学科,有一定的难度,但相当一部分却是因为老师。

前些年国家流行推荐上大学,工农兵大学水平普遍不行,以前学校还有两个物理老师水平不错,可惜都到了年龄退休了,现在的几个老师有两个是中专毕业,水平有限,有三个就是工农兵大学生出身的。

先不说学生如何,有时候碰到难题,老师都不会解呢,或者会解,但讲不透,学生听不懂。

徐桂芳前世的物理成绩就一直不好。

赵青青更不用说了,以前物理从没考及格过,最近一段时间下苦功,总算提到了及格线上,但在往上就觉得很难了。

徐桂芳做的卷子,很多题她不会判断对错。

赵青青干脆将铅笔坐上标记,拿不准的题目全部留下来讨论。

徐桂芳很快加出来赵青青的分数,有点惊喜的说道,“青青你不错啊,一百分的题,做了八十分!”

赵青青也很满意的点了点头。

徐桂芳其实很会自我判断,物理虽然学起来有些吃力,但硬骨头啃下去,时间长了也有滋味了,她一百分的题目,做了八十五分。

这个成绩已经把其他同学遥遥的甩在后面了。

赵青青心里羡慕的很。

九点半,早点铺子第一波忙乱终于结束了,赵子涛和吴美丽从半夜四点就开始忙活,虽然累得很,但因为年轻,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挣钱多,吴美丽算了算,现在一般一天能卖一百多元,他们两口子分到的钱差不多是十五块,做三个月就是一千多呐!活了二十几年都没挣过这么利索的钱!再累也心甘情愿!

吴美丽和上两大盆面,赵子涛剁好菜和肉,将各处都收拾清爽才提着装钱的挎包,将铺子大门落了锁往后面厢房来了。

徐桂芳熟练地算了账,拿出十五块递给吴美丽,笑眯眯的问道,“美丽姐,这两天换了花生油,有没有顾客说好呀?”

以前烙饼都是用豆油,虽然一样好吃,但多少有点豆腥味,不如花生油味道更为纯香。

吴美丽点点头,说道,“有啊,比豆油香多了!很多人因为这个愿意多买一张呢!只是这样成本就高了是吧?”

收来的黄豆两毛钱一斤,花生米要五毛钱,贵了不止一星半点,好在烙油饼不是炸油条,用油没那么多,不至于太拉高成本。

徐桂芳又笑眯眯的说道,“不怕的!要都因为这个愿意多买,就赚回了!”

吴美丽点点头,又有点担心的说道,“桂芳,我算了每天至少得两斤油,咱们花生油能供上吗?”徐忠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做生意,但他收购东西的确是一把好手,他因为吃了徐桂芳用花生油做的葱油饼,觉得比豆油好吃太多了,又开始骑着自行车走巷串街收购花生米。

但一连跑了附近七八个村子,都没收到。

农村人种庄稼,一般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就是往年种什么现在还种什么,种惯了的东西有经验,也便于管理,即便出了问题心里也不慌。第二也有一定的跟风现象,比如种棉花,现在政府还没大力提倡,但徐桂芳记的,大概也就是明后年,整个千山镇都开始流行种棉花了。

花生这种作物,也有生产队种,但种的不多产量也不高,大部分都是秋收分给社员了,甚至有的村子是榨成油直接分下去。

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好收购。

但徐忠民认准的事情,没那么轻易放弃,寻访了十来天,有人告诉他,千山镇没有种花生的,但是往西再走一百多里,到了鲁省的地界,有一个朝城镇,那里土质适合种花生,秋天去田里一看,一般以上的地里都是花生秧。

这么远的路,徐忠民硬是一大早赶路,骑行五个小时赶到了妹冢乡,他一进人家公社的地界儿就闻到了花生油香。

第三天一早,徐忠民美滋滋的骑着自行车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一辆牛车,车上装着他要的两百斤花生油。

通过这次买油,徐忠民感慨万分,不过隔了一百多里,就像隔了一个世界,人家鲁省去年就责任到户了,家家户户都分了田,有吃有穿有钱,日子滋润的很!不说别的,三两个村就有一个油坊,哪一家都人来人往忙得很。

他原本还担心买不到太多油,结果人家一个油坊轻轻松松就给供了,价格也还算实惠,一块钱一斤。

副食店便宜,八毛钱一斤,但若是没有油票,有钱也买不到的。

徐桂芳笑眯眯的说道,“放心吧,花生油要多少有多少!”

吴美丽安心了,这时候才想起来问,“桂芳吃过没有?青青饿不饿?前面炉子还没封,做什么快得很!”

徐桂芳摇摇头。

赵子涛两口子也怕打扰她们学习,客套了几句就去隔壁休息了。

徐桂芳和赵青青又低下头刷题,做完半套卷子后,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徐桂芳方放下笔悄悄说,“青青,中午我做炖排骨,咱们现在走吧!”

赵青青知道徐家卖吃食赚了不少钱,她三哥三嫂最近也赚了不少,但他们毕竟都算是大人,要不是今天亲眼看见那么多现钱,她都不知道这早点铺子原来是徐桂芳占了大头!一天就能赚几十块!

以前她总觉得自己还是小孩,也没吃过缺钱的苦头,但这一次得病做手术,特别是她父亲赵奎亮六百块就卖了亲闺女,这让赵青青充分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以前刘洪琴给她的零花钱随手都花了,现在她都是一分钱恨不得掰两半花,剩下的都悄悄攒着了。

她攒了一个多月,才攒了两块钱,人家徐桂芳一天就挣三十块!

这种差距让赵青青有些难受,但她毕竟本性敦厚,好朋友有钱是好事儿呀,就甜甜一笑,说道,“好啊,是要快点,不然买不到排骨了!”

徐桂芳和赵青青熟门熟路去了黑市,这黑市眼看着越来越红火了,原来只敢在院子里头卖东西,现在沿着院子往东西延伸一百米,一个接一个摆满了摊子,卖什么的都有。

提着几斤排骨,徐桂芳饶有兴趣的东看看西逛逛,很遗憾没找到她想要的布料,倒是有人卖窖藏的土豆,这个炖排骨比大白菜要好吃,买了七八个圆滚滚的大土豆。

黑市离胡家村很近,徐桂芳放下书本就去了灶间,此时差不多中午十一点了,徐桂红等三人还在休息。

徐桂芳将排骨洗干净过了沸水,先将切成块的土豆煎了煎放在一旁备用,再起油锅下干辣椒,花椒粉和自制的五香粉,下排骨翻炒,淋上酱油上色,加入少量开水炖煮,大灶炖菜做的快,四十分钟就差不多了,再加入之前的土豆,过二十分钟,撒盐撒香葱末就可以出锅了。

这菜是香辣口,特别的下饭。

徐桂芳先盛出一大碗和青青吃,剩下的盛了一瓦盆,盖在锅里留给姐姐他们几个人吃。

刘银环不用半夜起来,一般是早上六点起床,那时候徐红利的第一锅烧饼也出炉了,大家都是随便拿一个热烧饼先垫垫肚子,她嘴馋,烧饼里一定要加上腊汁肉,一口气吃完两个烧饼夹肉才肯干活儿。

上午十点钟左右回到家,其他人都收拾收拾睡下了,刘银环不算太累,她躺在床上睁着两只眼,想些不着边际的心事,迷迷糊糊快睡着的时候,忽然闻到灶间飘过来炖排骨的香味儿,她一骨碌就爬起来了。

徐桂芳端起一碗排骨还没出屋,刘银环已经笑眯眯的站在门口了,说道,“桂芳又做排骨啦!可真香呐!”

才来了两个月,刘银环整个人已经胖了一圈了,再这么毫无节制的吃下去,必定会吃成个标准的胖子,不过,不是徐桂芳不想管,她这个表姐,看到好东西你不让她吃,是真会生气的!

反正排骨土豆炖了一大锅,爱吃就吃吧。

徐桂芳笑着指了指瓷盆,说道,“今儿的排骨可新鲜啦,银环姐,你自己盛吧!”刘银环对她的态度很满意,转身拿了个碗,装了满满一尖碗!

因为徐忠民买了一车油,而且还是质量很好喷香的花生油,做油条这个项目就必须要加上了。

徐桂红他们睡到两点钟起来吃了饭,然后就开始准备制作傍晚要卖的包子烧饼,快五点的时候挑着担子去卖,七点左右就卖光回来了,若在平时,收拾收拾再做一下准备工作也就早早歇下了,但今天并没有。

徐桂红不会做油条,徐家这些年一直很穷,她婆家张家也不富裕,别说做了,长大到现在都没吃过几回油条呢。

徐桂芳中午吃过饭就和好了面,这油条的面和做包子的不一样,最好不要用酵母去发面,否则油条冷掉了很硬,她早买好了泡打粉,白糖和碱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掺了进去,白糖加得不多,主要作用是为了中和碱面的涩味。

前世她做油条有个秘方,面里要加些纯正的奶粉,炸出来的油条又香又酥还有一股子奶香味儿,现在奶粉是稀罕物,花钱还买不到,只能算了。

现在面已经发好了,她故意有些笨拙的揉着面团,然后一个个扯成了长条,案板上有一碗白芝麻,也不忘沾上一些,刘银环已经将油锅烧得滚热了,眼巴巴的等着呢。

第一锅热腾腾的油条出锅后,大家都拿起一根尝了尝。张明泉第一个说,“哎呀这个香,真好吃!”

徐桂红也说道,“是呀,外酥里嫩,本来就够好吃的了,再一嚼还有芝麻的香味!二妹,咱这油条比前几天你买回来的好吃多了!“

徐桂芳点点头,那一家油条是豆油炸的,自然比不上自己这花生油做的,而且她和的面软硬合适,没加酵母,即使冷了吃也好吃。

第一锅成功了,徐桂芳就不肯下手了,实际上为了跟众人表明她做这些吃食都是从书上背下来现学的,她做油条的动作故意放的很慢,让大家都以为她也是第一次做。

徐桂红上手很快,次日按照徐桂芳给的比例,自己和了面,傍晚回来又炸了一回,出来的油条口感也很不错。

只是这卖油条和包子烧饼不一样,不能提前做好了挑出去卖,大家都爱吃刚出锅的油条,这样就得现场制作才好。

其实年前徐红利就琢磨着要在五金厂对面租个铺位,但徐桂红两口子和徐忠民都觉得觉得胡家村的院子很宽敞,没必要再去花一份钱,这事儿拖到现在,不能再耽误下去了。

若是有人租下附近的铺位也卖早点,那对他们来说就是很有力的竞争对手了。

徐红利看好的房子,是一处新盖的院子。

这一家据说也是胡家村人,宅子是祖传下来的,比一般的宅基地大得多,足有一亩多地。上一辈老人去世后,宅子闲置了很多年。在世的这一代后人大都在县上或者市里工作,可能了解新政策比较早,去年年底忽然来了几个人,将老房子推倒,很快就临街盖了六间宽敞的铺面,门上写上了招租的广告,可惜这地方有些偏,除了五金厂没别的大单位,现在一个铺面都没赁出去。

这家人都不在村里,赁房子的事儿托付给了胡四德了,徐红利很顺利的以两块钱一间的价格赁了两间铺面。

又隔了几日,一切收拾停当,徐桂红就开始早上卖油条了,一两半的大油条卖八分一根,再花六分钱买一个烧饼,配上一碗豆浆或豆腐脑,两毛钱一顿饭吃得饱饱的!

因为新添了炸油条,连带着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不光是五金厂的人,很多附近的住户也会早上起来打发半大孩子来买油条。

看来油条的确是北方人民最受欢迎的早餐。

徐桂芳教会了大姐,又抽出时间教会了赵子涛,赵子涛上手慢些,但炸了四五回也差不多了,新添了油条,云正街早餐店生意更忙了,他们两口子要做包子,做饼,做油条,往往半夜三点钟就起了,马焕巧脸上刚长了一点肉,又迅速瘦下去了。

幸亏豆腐脑和豆浆是张明泉每天六点钟送过来的,省了很多事儿,但即便这样,两口子也有点招架不住了。

徐桂芳琢磨着,是要再雇一个人了。

还没等她想好人选,徐忠民这次抢了先,招呼都没打,就把徐桂芳二叔家的堂弟徐红德送来了。

徐红德比徐桂芳小一岁,秉承了徐家人的优点,长了一个大个子,他一天书也没念,大字不识一个,就在田间地头长大的,皮肤黝黑,身体壮实,看见人就是憨厚的笑笑,不怎么爱说话。

前世徐桂芳发家晚,那时候生意没那么好做了,雇人成本也高,她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徐忠民就叫了这个侄子来帮忙,徐红德人脑子有点笨,但干活很积极。

赵子涛给徐红德安排的活儿是剁菜,剁肉,学着做包子蒸包子,还有店里的粗活杂活儿也都归他管。

这样马焕巧负责做葱油饼和烧饼,赵子涛负责炸油条,抽口也会帮着打烧饼,徐红德蒸包子,分工很明确,大家都还不算很累。

说好了徐红德的工钱是一个月二十块,若是干好了三个月后再涨十块。

至此,徐家的早点生意算是步上了正轨。

徐桂芳本人的学习成绩也是稳中有升,按照现在的模拟分数,考上大学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最大的危机尚在未知之中。

冒名顶替的事情没有一点点线索,虽然徐桂芳心里有点着急,但还不至于为此焦虑,更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只是以她现在的身份而言,她就是个农村来的高中生,平常面对的就是同学,老师,回家就是父母和兄妹,不可能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更谈不上人脉。

但前世的大风大浪都经过了,没可能被这点事儿给难住了。

徐桂芳已经想好了两个对策,虽然不算是万无一失,但那个假徐桂芳想再和前世一样,那么容易的顶替她上学,恐怕就没可能了。

当然了,这事儿要给身边人提前留个印象,她假借做梦的托词,分别跟徐忠民,徐红利,还有赵青青都说过了。

徐忠民沉默的吸了两支烟,觉得二闺女这是有点魔怔了,千山镇高中以前也出过尖子生,他们凤仪村紧挨着的刘家村,就有两个大学生,也没听说谁被顶替啊!

至于徐桂芳提出来的要去鲁省读书,徐忠民第一觉得户口难办,女娃娃自己一个人出远门也让人不放心,第二觉得完全没必要,高考成绩又不是滚到路边的土豆,谁想捡就能捡啊?那各人的学籍和名字都不一样呢。

徐桂芳也去跟徐红利说了,徐红利觉得妹妹是临高考了太过紧张,开导了她一通也就完了。

赵青青倒是吓了一大跳,要真是如梦里一样,考上大学却被人冒名顶替了,那岂不是能亏死?但这毕竟只是梦,不是事实。

她认真安慰了徐桂芳好半天。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教室后面的日历牌一天一撕,现在数字已经是59了。

也就是说,距离高考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县中的高三生们一个个行色匆匆,即便是中午去食堂打饭,很多人也都是一路小跑的,打了饭大家都没心思细细品尝,总是三口并做两口吃完,就抓紧坐到位子上用功了。

孙梅梅中午也吃食堂,她吃完饭喝着缸子里的热水,两只眼还瞟着桌子上摆着的卷子,这一次月考她成绩往上进步了六名,算是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看到卷子上一个个鲜红的叉号,她心里莫名其妙有点烦躁。

最近她父母也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居然在闹离婚。

在孙梅梅眼里,爸爸是处级干部,妈妈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都是大学生出身,两个人的结合本身已经超越大多数普通人了,这些年家里日子过得也不错,不知为何突然就想不开了。

在她的判断里,多半是母亲徐兰兰在搞事儿,她承认,妈妈为了养育他们七个吃了不少苦,对家庭的付出比爸爸要多的多,但即便是这样,她感情的天平也倾向于孙卫华。

徐兰兰再漂亮,也是快四十的中年妇女了,她离了婚,谁会娶她呀,而像她爸爸这样的人,分分钟就能找个黄花大闺女。

他们邻居家牛叔叔不就是这样的,牛叔叔是物资局的科长,级别还不如他爸爸呢,和方阿姨离婚后,不到一个月就娶回来一个大闺女!

手机阅读请访问『m.xslou.com』无弹窗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