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础实力
作者:格斗家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02

卓婷婷可不知道王若道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转了这么多的念头,对他的话也似懂非懂,眨着亮晶晶的美眸,不解的瞧着他。

幸好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年妇女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进来了,免去了王若道解释之苦。

喝了吴妈熬的米粥后,王若道感觉身体好了许多。不想再继续的躺在床上不动,于是好言好语的将卓婷婷哄骗了出去后,王若道慢慢的下了床,先在屋内走了几圈,活动活动身体。意外的穿越到这个时代,变成了另一个人,王若道迫不及待的想熟悉一下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不得不说,自己这具新身体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过才十四岁,却跟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了,就是体形貌似有点偏瘦,体重也轻了点。至于长相,王若道照镜子看了看,虽然没有发现有什么出众之处,但绝对不算丑,还算对得起观众。唯一令王若道感到不爽的是,他的脑袋后面垂了一根长长的辫子,脑袋前面光亮亮的。

有机会一定要把这根辫子剪掉,哪怕留个光头也不能留这根辫子!王若道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目标。

认真的搜索了一下这具身体的记忆,王若道才了解到自己每天晚上跟博剑秋在后山练了什么东西。毫无疑问,博剑秋并没有王若道想像中大胆开明,没有李存义的同意,他并不敢教王若道练形意拳。博剑秋在后山教王若道所练的拳术乃是他拜师李存义之前所学的少林拳法,而且也没有尽实,只是教了一些基本功法和一套罗汉拳的套路,以及一些类似三百六十度扫堂腿、七百二十度旋风踢、空中连环踢之类的看起来赏心悦目的表演性踢法。对于能用得上技击之术,博剑秋仅仅教了他几招缠腕、扳指、反关节的小擒拿手法。

王若道不由大感失望,在前世的时候,王若道就已经学过七十二路小擒拿手,自然知道这种功夫于实战的作用并不大,仅能用来制服力气、反应与速度远比自己弱得多的对手,比如对付女人与小孩。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用小擒拿手就会有点难堪了。要是用小擒拿手在拳拳到肉的擂台上或是街头上与人搏斗,绝对是在找打。前世很多次的格斗经验让王若道了解到,用擒拿手对付普通人,七十二路小擒拿手远不如三十六路大擒拿手好用。更比不上军警擒拿格斗或是古柔术的绞技与巴西柔术的地躺格斗技。

不过后山的训练也有让王若道满意的地方,博剑秋所教的一切令他这具身体的基础打得十分踏实,柔韧性、弹跳力、爆发力、耐力都练得比普通人强很多。比如柔韧力,博剑秋每天让他压肩、压腿、踢腿、下腰以及劈叉,导致王若道能轻易的将腿举到头顶上,站立成一字马,或是劈叉成一字形,肩关节的柔韧性能令他将双臂举起,在背后交叉。这样的柔韧性,已经不下于前世常见的那些练“瑜伽”的高手了。

虽然在王若道的前世时,有一些武术名家认为压腿劈叉下腰只是戏剧武生或是杂技团表演者才会练的身段功,古传的华夏武术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却也不得不承认,柔韧性是武术训练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柔韧性练得越佳,速度、反应、爆发力、甚至是身体的恢复能力与机能都会大大的提高。所以在后世,有很多武术家或是格斗高手都将柔韧性训练列为日常武术的必修内容之一。

除了这些之外,王若道还发现自己的眼力也十分的强,甚至比穿越前还要强。王若道猜测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电灯还没有普及,十九世纪末的河北保定晚上照明基本上还在用煤油灯或是蜡烛,后山自然不可能有电灯照明。每天晚上跟博剑秋去后山练拳,除非遇到月明星稀的晴空,否则基本上是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清楚。在这种环境下练拳,眼力就自然就练出来了。两三年下来,王若道的眼力已经强到就算在只有微弱的星光的夜晚,也能看清楚十米外飞过的一只蚊子。

眼力变强了,听力也跟着变强了。晚上练拳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义父或其他的师兄弟们会发现,时间一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耐就自然的练出来,就连感觉也比常人灵敏了几倍,可算是最有益的意外收获。

摆起丁八步的格斗起势式,王若道尝试着打了几下冲捶与左右钩拳,然后踢了下腿法,感觉却别扭之极,完全没有了前世的流畅性和协调性,甚至连速度和爆发力都丧失了,半点威力也没有。

“练拳容易改拳难”,王若道此时才体会到这句前辈们流传下来的武术谚语说得多么准确。

博剑秋教王若道所练的基本技法大多是马步、弓步冲拳、扑掌、劈掌或是里外合腿之类的表演性的技法,并不是实战性的技法。而王若道穿越前所练的拳术基本上都是能直接用于实战的实用格斗术,与传统的技法大相径庭,很难融洽到一起,故王若道练起来才感觉别扭。

看来得好好的改改自己的拳法了,不实用的技术动作一旦定型下来,就成了典型的“花拳绣腿”,要想改正过来,得重新开始练习,让新的技术练习的量超过旧的技术,形成本能反应,方能转化为新的“定型动作”。

在门口打开了个缝向外看了看,确定没有人在附近后,即将门关好,回到床前开始练拳。

以标准的警戒式起势站定,扭腰、旋腿、转肩,向身体中线直线的转腕出拳,然后收势,再重复,如此反复不已。

前世的王若道最崇拜的国术宗师是将形意、太极与八卦三门拳法都练至极致,融会贯通,人称赛活猴,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不过崇拜归崇拜,孙禄堂的武学体制却不是他看看书就能学得来的,再加上孙禄堂传人不多,得到真传的也没几个,百年后的徒子徒孙几乎不见有出山收徒的,故王若道想学也无从学起,他前世所练的武术除了年少时在一家名不见传的武术学校学过几个月外,之后基本上都是通过书本或是网络视频自学的。

对王若道影响最大的,乃是截拳道宗师,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龙的武术理论。王若道几乎买下或是在网络下载了所有的有关李小龙武道的书籍或是视频,认真的阅读学习过后,再给自己订立了训练计划,五年如一日的疯狂练习,才取得了一点不俗的成就。

简单,直接,有效,一切服务于实战!这是王若道对李小龙截拳道理论最欣赏的地方。他认为,真正的拳术训练应该是吸收有用的技术动作,找出自己的专长,从而增强实战能力,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探求或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拳法。

因此,王若道绝对不会去练那些华而不实,或是对自己无用的技术,只会练习最适合自己的技术。王若道所练的截拳道,实际上是概念派的截拳道。李小龙所用的技术他接受的并不多。比如,王若道很少练习李小龙最常用的侧踢技术,实战时更几乎不使用。因此他觉得这种侧踢不适合自己,适合他的踢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孤线的扫踢,一种是直线向前的蹬踢法。至于拳法,王若道也没有使用李小龙的日字冲拳,而是传统拳法的抛射式直拳,因为他觉得这种方式出拳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杀伤力也更强。就连起手势,王若道也没有用李小龙的右侧在前的势式,而是左侧在前。李小龙在截拳道所使用的技法中,王若道唯一接受的只有一招反背拳,因为只有这一招他用得顺手。所以在前世,不明白截拳道概念的人,看到王若道练武或是打架,很难将王若道的拳术与李小龙的截拳道联系起来。

出拳,收势,再出拳,反复的练了三百遍后,王若道开始感到头晕目眩,身体的力气似乎都被耗尽了,不得不再次躺在床上。心中感觉郁闷之极,这具身体这么会这么差劲?难道,在床上烧了三天,这具身体已经死了,所以自己才能穿越取代这具身体的意识?一个死去又复活的身体,肯定会差劲无比,看来自己得好好的修养几天才行。

胡思乱想之中,王若道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一睡,足足睡到第二天上午王若道才醒了过来。

揉了揉眼睛,发现眼前的一切依旧,昨日所见到的一切并不是在做梦,自己真的穿越了。

卓婷婷不知道何时又回到了房中,看到王若道睁开了眼睛,忙上前问道:“若道,你终于睡醒了。你现在已经退烧了,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比昨天好点?”

王若道坐了起来,活动了一下脖子,再伸了个懒腰,回答道:“嗯,我感觉病已经全好了!”

“那你下床洗下脸吧,水还是温的,我去厨房给你把饭端来,等你吃了饭后再去义父那儿。义父说了,你今天要是能下床的话,就去见他。”

“噢,义父在哪儿?”

“在练武场啊,义父不走镖的时候,每天上午都在练武场监督师兄们练武的!”

王若道闻言,赶紧下了床,胡乱的抹了抹脸,以最快的速度喝光了卓婷婷给送来的米粥,再吃了两个馒头,然后对一直看着他的卓婷婷说道:“吃饱了,我去见义父!”

凭着这具身体的记忆来到了练武场,令王若道大失所望的是,练武场并不是他所想像的热火朝天的模样,只有区区八个师兄弟们在练武,而李存义则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右手提着一个紫砂茶壶,一边慢悠悠的喝着茶,一边淡然的看着徒弟们练武,并不出声指点。

以王若道前世对形意拳的了解,还以为师兄弟们上午练拳会以站三体式桩功为主。然而,在场的八个师兄弟们无一人在一动不动的站桩,他们都在打拳,而且是各练各的,动作并不统一。不过王若道看得出来,这八个师兄弟们打的拳都是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五行拳法,但不是连环或是组合练习,而是配合步法,单式在面积约两百来平方的练武场中来回不停的反复练习。

动作虽然看似单调,威力却不简单。特别是其中一位身材短小矮壮的中年人,在场中来来回回的就打一式进步崩拳,每进一步,踩得地面颤动,似乎要地震。而他一拳击出,好像如强弩射出的利箭般,不但凌厉无比,拳声更在百米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震憾人心。王若道相信,这个矮壮中年人的崩拳绝对不是自己能挨得起的,哪怕是前世的自己,挨这一拳也会立即倒地不起。

在记忆中搜索了一下,王若道立即知道了这个矮壮的中年人是谁,当下心神不由一震。这个矮壮的中年人正是李存义的大弟子,他的大师兄,在后世时名气比李存义更大,公认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实战能力不下于孙禄堂与八极门的李书文,绰号“铁脚佛”的尚云祥。

据说,这个尚云祥还有个与形意拳祖师爷郭云深一样的绰号,“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