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诸葛恪毛遂自荐 (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04

人人都畏惧的一件绝难之事,诸葛恪却跃跃欲试,诸葛恪自跟随太子孙登返回建业以来,仰承孙权意旨,怀抱建功立业之心,已经多次请求要去丹杨任职了,这一次的朝会举行实际也有他的原因,孙权很想听听群臣对诸葛恪这一提议的看法。

诸葛恪大言不惭,他说他肯定能将丹杨山民赶出山来,在三年内为东吴准备四万武士,他的话一出,群臣纷纷摇头。

诸葛恪虽然向有才名,但是他的才气大都表现在文事言谈上,仅止于纸上谈兵,因此他的话招致了几乎全部的怀疑。人们很怀疑诸葛恪并不十分了解山越的情况,东吴多年来无数次征讨山越,大都仅是捉到外围县城的一些平民而已,而那些居于深险偏远之地的山民几乎只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诸葛恪凭什么能这么笃定?于是大臣们感到有必要为诸葛恪上一场大课。

纷纷发言中,所有的言论都向诸葛恪指出了以下几点困难:一,丹杨地势险阻难行,并与吴郡、会籍、新都、藩阳四郡邻接,周围环绕数千里,山谷重重;二,处在那些深山幽谷中的山民,从没有进过城,接触过官吏,他们都是些未开化的野蛮之人,大都手持弓箭,常年隐匿奔走于山野林莽之中,直到年老发白。这里面还有众多逃避旧怨世仇,流亡躲罪之人;三,大山之中盛产铜铁,山民们自己能够制造兵器铠甲。当地民俗喜好练武,惯于征战,崇尚勇力,山民爬山涉险,穿越密林荆丛,犹如鱼游深渊,猿猴攀树一样轻松自如;四,因为他们时常窥测时机出山抢掠,所以多年来一直遭到官兵围剿,但是他们战则就像蜂群一样一哄而上,败则就如飞鸟一样四散而去,自汉朝以来就从来没人能够约束制服他们。

群臣一片轰然,翻来覆去所说的都是这些,说到最后,孙权震怒了,他在御座上猛然立起,大声问道:“你等认为这些孤都一概不知吗?”他的话使大臣的议论发言声噶然而止。

没有人回答孙权的问话。孙权双目精光四射,一一看去,逼得众人都慌不迭地低首敛目,做惶恐状,却听孙权接着又问道:“难道你们一再告诉孤这些,就是要孤知道此事困难重重,决不可为吗?这就是你们这些头顶峨冠,日食俸禄的大臣要告诉孤的,要做的吗?你们的作用就在这里吗?”

孙权的声音像雷一样在大殿上翻滚,一时间压得人人都透不过气来。是啊,除了一再强调各种困难,他们刚才可有一分作为?难道真可以因为困难太多,就任由山越自去?大臣们本意本在告诉诸葛恪驱赶山民出山的想法十分荒唐,可是说得太多也渐渐失去了初衷,现在孙权一发问,他们才真正感到了惶恐。

孙权越想越气,他的声音再次轰鸣而起:“依你们的想法,孤虽然为一国之君,是不是就该任由你们各自为政?你们身为朝廷大臣,眼见国土之内还有异族不能驯服,尚有土地不能使孤令行禁止,却不知为孤分忧,无能为孤分忧,那孤还要你们做什么?你们还怎么能够冠冕堂皇地站在这里!”

孙权的这句话说得就颇为沉重了,大臣们越发不敢出声,等到他们累得腰酸腿软忍不住偷偷窥探的时候,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孙权已经离去了,盛怒之下甚至连退朝的命令也没有指示黄门发出。

众人尴尬万分,一哄而去,走在最后的几个人恰好看到诸葛恪被孙权特别留在了宫中。

孙权一方面是气,一方面是无奈,一方面也是见诸葛恪到了此时仍然底气十足,表示自己一定能够不负孙权厚望,因此孙权在经过简短的思考之后,终于下决心将征服山越的重任交给了这个从来没有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江东才子。

是年三十二岁的诸葛恪随后被任命为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孙权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并赏给他骑士三百,亲手将代表了诸葛恪特殊身份,用作仪仗前导的綮戟递到了他的手中。

授衔仪式结束后,孙权命令诸葛恪排起仪仗乐队,在前开路,风光显赫地大肆招摇了一番,这才回归本府,这一天诸葛恪的荣耀实在达到了顶点。

好大喜功,向来自视甚高的诸葛恪在这一天荣耀到了极点,那颗极不安分的心也膨胀到了极点,他知道,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来到了,他决心要以此作为起点,走向权利和尊贵的高峰。

消息传到镇守在外的诸葛瑾耳中,诸葛瑾又一次面满愁容,叹息着说出了他那句流传千古的话:“诸葛恪不是要我们家族兴旺发达,这是要毁灭这个家族啊!”父亲的态度诸葛恪完全能够想到,但是他决不会承认,仅为了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他也要做出一个样子来。

为了这句话,他尤其要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