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千古罪人?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34

且说正月十三出发,正月十四便即到达潼关的樊稠没有绕弯子,直接向李?、郭汜表达了我欲招降二人之事。

李?、郭汜闻得樊稠的“劝降”之后,犹豫不决。毕竟手上握有八万重兵的李?、郭汜,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实力”,也觉得我只是“劝降”,却没开什么“金条美女”的条件给他们,有些不够心诚。为此,没有立即给樊稠答复,而是以上宾之礼将樊稠“扣留”了下来。而后,李?、郭汜急急发书宛城,使人问计于张济。

不日,李?、郭汜的信件送至宛城。宛城太守府内宅之中,看罢信件的宛城太守张济问手下“毒士”贾诩道:“今雍州之事急,我也正自踌躇不定,李?、郭汜却问计于我,实教我不知如何答复!不知文和可有何良策?”

贾诩闻问,胸中早已有所答案,娓娓道来:“主公莫怪属下直言,宛城只能偏安,无力逐鹿中原。此次,雍州事急,无论主公救不救董侯,皆是为奴。那么,既然为奴,倒不如给自己选个好主子。董卓为人残暴,好大喜功,在其手下怎得久安?如今董侯败亡之势已成,纵天佑亦难回护当下局面。所以还请主公多为自己考虑,莫效徐荣愚忠!说罢董侯,再观王成。此人不过出世三年,便已西定天水、北灭乌丸,退却鲜卑大军。而今,又用计将胜券在握的董侯杀得大败,如缩头乌龟一般蜗于?乌之中,可见天命在其一方!然而,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所以此时不是我们投效王成的最佳时机。皇帝现在虽然不过是个傀儡,朝廷的大权实属何进,但何进乃是无谋之辈,虽不能任贤,却是可以妒能。为此,朝廷一方最宜我等偏安。所以此时我们应该静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投效朝廷!”

“合适的机会,何时能够等来?”张济有点糊涂。

“此时已经来了!”贾诩笑道。

“什么来了?文和还是别和我打哑谜了!”为现下之势所逼,张济有点着急了。

“呵呵,李?、郭汜不是来问计主公吗?他们便是我们的机会!”贾诩话锋开始转变。

张济又问,“此话怎讲?”

贾诩正色答言:“李?、郭汜虽为董侯心腹,然而当此董侯危难之机,却在潼关拥兵八万,按兵不动。现下王成逼宫,又恬不知耻的来问计主公,狼子野心昭显。那我们就将计就计,利用二人的野心,教他们反向朝廷逼宫,然后我们从中取事!”

“哦?还请文和细细道来。”张济闻得贾诩之言,觉得有门,眉头稍展。

“如今洛阳空虚,我们教李?、郭汜发兵京都。若此二人有苍天之助,可破洛阳,斩何进俘少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则主公便可贵为朝廷大员;若此二人不为天佑,不能即克洛阳,形成了对峙之势。那么,我们便出兵勤王,剿灭二人,则朝廷必然嘉赏,最少还是可以保得我们偏安宛城的。”贾文和何其“毒”也!(不过我喜欢,哈哈!)

闻言之后,张济击掌大笑,盛赞贾诩之“毒”。而后,张济匆匆请贾诩写了给李?、郭汜的回书,交予李?、郭汜派来问计之人带回潼关。不过,可能是怕万一大事不成,将来事泄,累及自己,回书之中没有姓名落款。

一月末,据守潼关的李?、郭汜终于等来了张济的书信,其上曰:“王成之父王允曾言董公之跋扈,皆李?、郭汜、张济、樊稠四人之助。而今,董公困于?乌,王成所忌者仅你二人及我也。如今你二人若是与我各自逃生,则一亭长可缚矣。不若我们诱集本部军马,杀入洛阳。事济,则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李?、郭汜读罢,便即遂信而行,先流言于潼关曰:“王成将欲行长安之事(马超在长安“大杀特杀”已然尽人皆知,罪名最终归于我的头上!),洗荡潼关!”闻者,皆自惊惶。

见效果达到,李?、郭汜复又扬言曰:“现今徒死无益,能从我反者,可得一命!”于是,潼关之内,众皆愿从,竟使守军骤增至十万!

于是,刚入二月,迫不及待实施“活命”计划的李?、郭汜便即留下两万潼关精兵和新招的两万守军,令部将王方李蒙统之,守备潼关。

李?、郭汜则先斩了前者去替我做说客的樊稠来祭旗(前者我只说待樊稠办成“劝降大事”后,要代百姓给其立块“长生牌位”用以敬拜,未想如今却是真的要立“牌位”了!)。而后,李郭二人自引六万轻骑分作四路,杀奔洛阳而来。声言欲要“杀外戚、清君侧”,朝廷震怖!

何进闻得潼关大军来袭,惊慌失措。于是,荀攸献策。

朝廷先是教河东太守王邑引本部兵马沿黄河直下,截击李?、郭汜;又密传圣旨往河东,以高官厚禄急速招安白波贼帅韩暹、李乐、胡才,教三人引军马去汇合王邑,组成“河东军”,共同来京城救应。而后,朝廷又急诏车骑将军、河南尹朱?引“河南军”前去同王邑等人南北夹击李?、郭汜。最后,朝廷又教骑都尉杨奉引京城御林军,出洛阳西六十里扎营,严阵以待!如此布置之后,何进还是觉得不妥,做好了随时退往虎牢关,去投奔自己弟弟虎牢关守将何苗的准备!

李?、敦汜自出潼关,“胡搞乱搞”,所到之处劫掠财物,**妇女,将老弱者杀之,强健者充军。临敌先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军”!贼势浩大,不日便已近得洛阳。

闻得如此之突变,真是教安坐于长安的我不知如何是好,一直要“以不变应万变”的诸葛亮也是始料未及,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然而,我和诸葛亮实是不知,我们的狼狈乃是源自贾诩所赐。

而贾诩自己也想不到,他这一计,竟成为东汉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至于东汉分裂后,那些因战乱徒死的生灵是否要记在贾诩的账上,我实在不好下结论。尤其这“千古罪人”的骂名是否适合贾诩,就要请各位看官自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