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二章 培植新人
作者:云昊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489

王铎闻言大喜,只恨不得在郑畋那平时怎么看怎么讨厌的老脸上狠狠亲上一口。当然,对方让不让他亲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结党?

这个历代帝王最忌讳的词立刻从李俨的心中跳了出来,他心中又惊又怒,目光闪烁,不发一言,更不对郑畋的话表示任何意见。

锐利得几乎要穿透一切的目光在王铎和郑畋两人脸上扫来扫去,那份冰冷仿佛让人觉得议事大堂内的温度顿时下降了十几度!

因为郑畋发言而变得稍微好点的气氛又开始变得压抑起来。

王铎的心中顿时如坠冰窖,狂喜的心一变为忐忑不安。这悲喜之间的突变,若非他在宦海中沉浮了好几十年,也经过不少风浪,只怕承受不起。

郑畋脸上毫无表情,看不出他的想法,接着奏道:“请陛下明察!”

李俨审视的目光在二人脸上来来回回好几十次,企图在他们脸上找出结党的迹象来。

从内心深处,李俨并不愿意看到他所深深信任的郑畋居然也会结党的。而郑畋的地位也决定了,李俨对此必须谨慎从事。

幸运的是,李俨并没有从他们脸上找到任何蛛丝马迹,这让李俨总算暂时放下心来,开口道:“哼,即使如此,王铎之罪也不能免。郑卿。你认为应该给他怎样的责罚?”

“老臣以为,王相公这属于行为不检,应罚俸一年,陛下再发文申斥便是。”

“太轻!”

“那……应该如此处罚,请陛下示下。”

“他与高骈之间地联姻之举必须终止。”

“这个自然。”

“罚俸三年。”

“是。”

“除此之外,他以宰相之尊作出这样的不当之举,如何能够做得宰相?应当罢其相位!”

“陛下。眼下局势艰难,行朝人手不足。王相行事干练,是一大干才,实在少他不得。如果王相被免,只怕行朝处理事情的能力要下降一大截。当此危难之际,行朝的能力万万下降不得,故以臣之见,王相的相位暂时不宜罢免。请陛下明察!”

难道他们之间真的已经沉湎一气了?不然郑畋怎么这样卖力的为他说话?

这样地念头在李俨心中一闪而过,他脸上阴晴不定,良久才道:“郑卿所言不无道理。既然如此,那就免其同平章事之职,暂以门下侍郎之职行宰相事,怡其戴罪立功。待立功之后再加同平章事之职。”

“陛下圣明。”

李俨开了金口,那就已经定下来了。王铎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降职就降职吧,总比刚才陛下大有将自己抄家灭族地架势好。更何况。虽然降了职,还能行宰相事,这可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说到底,还要多谢郑畋在陛下面前帮自己说情啊!嗯,散朝后似乎应该设宴答谢他一把了……

至于郑畋呢?他心中也在思量。

这朝中有好几个宰相,就跟黄巢进长安之前。卢携等人与自己一起任宰相时一样,行事总有人掣肘,怎么都感觉不爽快。陛下虽然英明,但到底年轻,还是冲主,有些举措总是有些不妥当。自己有心纠正,但在几个宰相互相牵制的情况下,总是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自然也就没有力量去纠正了。

不过现在,自己虽然救了王铎一命。但王铎很明显已经失去了圣眷。日后他要想从新得回圣眷。就得找人帮忙。这个时候自己只要对其加以笼络,何愁他不会靠向自己?现在朝中有自己、王铎、萧遘三个宰相。萧遘一直跟自己不对盘。从前王铎则在自己和萧遘二人之间首鼠两端。左右逢源。只要王铎靠向了自己,到时候政事堂中,自己的力量就占了上风,那么自己的行事就方便多了。

他的心中也开始思量起来自己是否应该和王铎多联络联络了。

而李俨这个皇帝,心中想地,却是散朝后一定要让捉影营加强对郑畋王铎二人的监控,弄清楚他们是否有结党迹象的事情。

君臣三人心中各有想法,朝会就在这样的气氛下,结束了。

◎◎◎

走在散朝过后回去的路上,李俨的心中思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对于郑畋,他一直以来都是相当信任的。但这种信任,似乎一直以来显得相当没有来由。到了今天,李俨发现自己对郑畋的信任发生动摇地时候,这才从脑海中生起了这样的疑问。

难道是因为自己在后世的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些描写,让自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信任郑畋?

但历史是会骗人的。

如果一个穿越者以历史地记载作为自己行事的唯一参考,估计他死都不会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在很多时候,人们的忠诚,仅仅是还不到背叛的时机或者说背叛的筹码不够。并不是他们不会背叛。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下士时,若是当时身先死,千古忠奸谁人知?

或许很多所谓的忠臣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忠臣,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不忠就已经死去了。

历史的真相总是掩藏在重重迷雾中,除了传说中全知全能的神仙,有很多事情地真相,永远都没人知道。

历史地记载,是不可靠地。

唯一能够依靠地。是自己,也只有自己啊。

想到这里,李俨心中豁然开朗。

带着超越上千年的见识来到古代,相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的确有一种优势,但同样的,这些学识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他看清世界真相的负担?

想通这一层。李俨地发现许多原本自己看不清楚的东西,顿时历历在目。

比如郑畋。

从前李俨仅仅知道郑畋是一个唐僖宗时候地名臣、能臣、忠臣。于是也就将郑畋当成这样的人来使用,一厢情愿的选择相信郑畋的忠诚。。

然而李俨来到这个时代,由于蝴蝶效应的作用,很多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还用历史的“老”眼光看人,就要不得了。勉强这样做,会出大岔子的。

郑畋或许会忠诚。或许不会忠诚,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重要地是,自己不能给他不忠诚的机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看清郑畋本身所占的立场。郑畋的忠诚,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对皇帝或者李唐皇室的忠诚,而是对他所代表的那个阶层:大地主、大世家、大官僚阶层的忠诚。

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维护这个阶层地利益。他对大唐的忠诚。也仅仅是因为大唐是眼下维护这一阶层利益的最好工具。一旦大唐失去了这样的能力,那么他的忠诚就值得怀疑了。

而他之所以还有一定的改革思想,是因为他还算得上这个已经彻底腐朽地阶层中少数的有较长远眼光的人。

所以,他的改革主张,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挽救这个已经彻底腐朽彻底没落的阶层的努力。

换句话说。如果用这个阶层的部分利益的损失来换取他们已经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郑畋能够接受。但一旦改革损伤到这个阶层的根本利益和统治地位,郑畋也会马上从一个改革者变成一个顽固派。

然而,千年来血淋淋地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李俨这样一个结论:随着社会地发展,这样的一个阶层已经到了灭亡地时候了。任何暂时缓和矛盾,任何延长其生命的做法,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而这种暂时性的为其续命的做法,原来的种种矛盾并不是消失了,而仅仅是被深深掩盖起来。一旦矛盾总爆发。其后果就是让我们整个民族上千年的苦难来作为他们幸运的延续上千年的代价。

既然明白这一点。李俨就知道,自己与郑畋这样的人从根本上是有冲突的。或许现在这种冲突还没有表现出来。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因为李俨将会实行的的改革,实际上就是通过软硬两种不同手段,消灭这样一个妨碍社会发展的阶层的过程。所以,日后李俨的真正心腹大臣,绝对不能是郑畋这种与世家、与大地主大官僚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只能使自己一手提拔,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才。当然,郑畋这样的人用还是可以用的,只是却不能托以腹心。至少在改革的时候不能。此时黄巢还没有剿灭,暂时大家的目的还是相同的,短期内同舟共济还是可以的。

有此一念,李俨也就开始了从官场上培植自己真正的班底。一个被命名为“凤凰涅磐”的计划开始启动。大量来自平民的人才被发现并被委以官职。他们开始逐渐占据官场的中下层。其中的佼佼者,也逐渐的被提拔起来,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正式成为朝廷的重臣。而对这些人的洗脑教育,也在他们走上官场的第一天开始,随之而跟踪进行。这些人出身各自不同,却都出身社会底层,皆从小吏简拔。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有着相同的理念和严密的组织,代表最底层人民的利益,跟官场上的风气截然不同。直到最后他们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力的政治团体,被称为“凤凰党人”。为了对抗他们的力量,代表那些在改革的时候识时务的被改造成资本家、工业主、农场主、商业贵族等新兴资产阶级贵族利益的官员也集中在一起,同进共退。也形成了一个政治团体,被称为“勋贵党人”。受此启发,许多代表不同阶层利益地官员也都联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政治团体,并最终形成有大唐特色的政党政治。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一路上边想边走,“凤凰涅磐”计划在反复思考中已经初具雏形。

当然,以现在的形势,还不是实行这个计划的好时机。最少也要等到打败黄巢。还都长安的时候才能够进行。不过前期准备却可以开始了。

等考虑到实施这一计划的人选,李俨却有点犯难。

人才少啊!

现在到行朝地官员倒是挺多。前两天还有宰相裴澈从黄巢出逃到这里来。只是能用的就不多了。

尤其是这个“凤凰涅磐”计划,更不能随随便便交给一个人。那是关系到日后朝廷中最重要地一支力量,也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施行者的。如果说别的事情还可以交给那些旧官僚,那么在这件事情上,那些旧官僚们,李俨一个都不敢用。

所以李俨只能在自己的班底中找人来做。

然而李俨现在的班底,军事方面倒是人才济济。科技方面也有不少人才,唯独在政务方面,却找不出几个人来。值得一提,并且有才能地人,也就来鹄、罗隐、韦庄、秦韬玉等数人。身为女子的人才比如鱼玄机等等倒也有几个,但这件事情却不方面交给她们。

来鹄现在在朝中虽然因为出身的原因,私下里少有人心服,但他毕竟是李俨的心腹。在朝中地位也算得上举足轻重。而且他还是李俨重要的智囊团成员之一,不方便做这件很繁琐,又需要人慎密的事情。

至于罗隐,慎密方面他倒是有了,但是他此时掌握重要的鹰眼营情报机构,一方面没有空闲。另一方面,李俨也不敢让他掌握鹰眼营以外的力量: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后世地明训,李俨自然不敢违背。

其他的人,韦庄此人文采风流,是一个大诗人,处理公开的政务也算得上出色。但“凤凰涅磐”计划却不能见光,至少在“凤凰涅磐”计划配置出来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之前不能。这类秘密的勾当,那就不是韦庄能够做到的了。

至于秦韬玉,他也不行。此人属于典型地文人。虽然也关心民间疾苦。但在政事上出谋划策,忠言进谏方面可以说是他的才能。但是要做这样的事情却也并不能胜任。

想到这里,李俨几乎抱头痛呼!

要找一个合适的人选为什么就那么难啊?

忠心值得信任的,没有那个能力。有那个能力的,自己又不敢用!真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啊!

想到这里,李俨突然觉得自己的凤凰涅磐计划还有一些不完善。

从平民中选拔人才,这样的人才乃至于社会底层,自己再加以洗脑,他们就敢于勇敢的与那些世家出身的人作斗争。而他们从小吏做起,又能给他们增加大量地实践经验。但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地文化程度不会很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眼光方面的一些问题。虽然其中地出类拔萃者没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这样一个系统,主要的力量,毕竟还是在大部分没有那么高天赋的其他成员。尽管可以用进修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但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所需要依靠的基层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有文化的基层官员就是必须的了。

李俨想到了大唐的众多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不就正好可以成为“凤凰涅磐”计划产物的一个最好的补充吗?

当然,前提条件是,把汉武帝时候董仲舒鼓吹并实行的“独尊儒术”的儒术改良成为适合新需要的新儒家,同时大力提倡百家争鸣,把其他杂家都加入教育体系,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加入政府体系,就能够很好的补充“凤凰涅磐”计划的缺失了。

这个计划,倒是可以交给当前文坛最有威望的诗人韦庄来执行。

“凤凰涅磐”计划还是没人干啊!

头疼!

不管了,李俨先把韦庄叫来,任命他为国子监大祭酒(唐时国子监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其首脑为国子监祭酒,后改名为大司成,官职从三品),统管全国大小学馆,位在国子监祭酒之上,实际权力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长,命他着手准备整顿大唐教育体系的工作。当然,什么新儒家,什么杂学一概没有说明。新儒家的出现,需要大量的理论准备和舆论鼓吹、宣传准备。杂学在唐代有明法、明书、明算等等,地位不高,要想提高地位并且增加科目也需要舆论准备。目前还并没有这样做的基础。

李俨只是对韦庄说准备要大力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而已。韦庄身为文人,自然对这样的事情大家赞同。然后李俨将后世的教育制度,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综合各科科目设定,研究生制度等等方面融合当时的情况加以阐述出来。韦庄听得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几乎是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干好,只恨不得马上走马上任,大干一场。

现在时局混乱,并不是整顿教育的最好时机,李俨当即制止了韦庄的激动,只是让他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保证再不干涉紧急的政务情况下,整个朝廷的人员、物资等任其抽调。韦庄迫不及待的告辞离去,差点连李俨签署的任命书都没带。还好李俨提醒了他。否则他就这样跑到各级机关要人要物,有人理他才怪。

送走韦庄,李俨突然想起,自己的教育计划里头,少不了舆论宣传的作用,而且日后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举措,舆论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作为舆论宣传的载体,报纸等传媒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大量印发报纸,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就刻不容缓了。这些都是钟离权等一干已经信奉新仙学的道人拿手好戏了。想想也好久没有召见这些人,他们的技术储备应该很多了吧?现在正是准备和黄巢大战,那些雪藏起来的东西,也是时候派上用场了。当下下令诏钟离权、吕洞宾等人进宫。

◎◎◎◎

过年了,云昊在这里祝本书的所有读者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当然,还有多多订阅收藏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