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书册
作者:西风紧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83

送走王昌龄等人,薛崇训便待内宅里闲逛。这段日子他并非无所事事,不过此时的生活节奏本就比较慢,他更不必事必躬亲劳累自家,平日只见重要的那些人,也就并不见忙碌。其他人想见他一面却是不容易。每天都有求官的托关系的人找上门,全被薛六筛选之后找借口推辞了,只有一些薛六认为有正经事的人才会报到薛崇训面前,让他决定见或是不见。

正当他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欲无病呻吟一番时,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看原来是姚宛,今日白天正当她当值。她低着头轻轻一屈膝盖道:“管家叫人递名帖进来了,问郎君见不见。”

薛崇训接过名帖一看,上面写着:夏社(空格)李毖。他沉吟了片刻,心下正琢磨这人是谁,因为薛六能叫人递帖子进来的,都是可能有见面价值的人。

就在这时姚宛说道:“管家说郎君以前见过这人,还资助过一笔钱财筹办书社。”

“哦……”薛崇训一下子想起来了,这厮在程千里家的烧尾宴上露过面,在最近几年士族开始清议的“华夷之辩”问题上言辞激烈,颇有后世民族主义的影子,遂引起了薛崇训的注意;后来李毖又来王府筹钱建书社著书立说,欲与论点反对者角逐,薛崇训当时认为投资此事有潜在的政治价值,所以弄了一笔钱过去。但是一两年都没听到有成果,他早就把那事儿给忘了。不想今日李毖又找上门来,也不知是想继续募款还是交成果来的。

“好像他是李鬼手的本家?”薛崇训随口问了一句,随即意识到身边的只是个近侍并非幕僚,便住了口。

不料姚宛竟答了上来:“他称隐士李玄衣为叔父,不过其父并非李隐士亲兄弟,同宗而已。”

薛崇训不觉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她忙道:“李毖在关东有些微名,又因和李玄衣同宗,故以前我家中客人偶尔会说起,我也是耳闻得知。”

只见姚宛虽然穿着浅布衣,早已不是世家千金的打扮,可是言行举止之间仿佛也能看出一丝墨香气质,又加上高挑的身材,总之和裴娘董氏她们有些不同,毕竟出身不同啊。她见薛崇训在看自己,脸蛋微微一红头更低了。

薛崇训便把目光转向湖面站了一会。姚宛又问:“郎君现在见他,还是定个日子,我好去回复管家。”

听她的语气忽然变冷仿佛衙门里的官僚一副公事公办的口气,薛崇训也无从猜测她刚才在想什么,只说道:“把李毖带到倒罩房客厅等我,我这就过去。”

见到李毖之前,薛崇训已经记不住这人的长相年龄了,待见到人之后才隐隐觉得有些面熟。是个年轻人,比薛崇训估计还小几岁,身上穿着一件旧的布袍,头上用布巾扎的发髻,蜡黄的窄脸,身材倒是比王昌龄要高大结实一些。

见礼之后李毖便掏出一本书和一本册子来,放到薛崇训旁边的几案上道:“承蒙王爷资助,这是一年多以来夏社印发的文章,收集成册之后刻印成书;另一本是帐目,维持书社之钱物来源于晋王府,事非图利,钱财去向皆有帐可查。请王爷过目。”

薛崇训把帐目丢在一边,直接拿起那本书,随手翻看起来,小字一篇接着一篇,他一时也没仔细看内容,只是作出态度偶尔点点头,以示鼓励。反正他经常干的事就是在官僚文人面前装腔作势各种表演,已经非常娴熟了。

李毖又道:“本来我们每月都到王府帐房支取钱帛维持开销,但最近入社者日渐增多,渐渐入不敷出,故请王爷细看帐目增加资助……”

“不是问题,具体的事儿你和薛六谈就是。”薛崇训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因为前几天他得到消息户部钱行完成了前期的准备,第一批试用的纸币就快印发出来了,薛崇训花钱自然底气就足。

他又拍了拍手里的书籍道:“以后帐目的事儿一律和薛六谈,你们只需要送这种东西进来就行。”

“是……”李毖犹豫了一番道,“还有一件事,京师地方各衙门都暗自查明了咱们夏社的钱帛来源于晋王府,遂未有干涉,诸事顺利。可是京兆府王少尹却到书社扣以心怀不轨等罪名,多般威胁。咱们聚在一起读书清谈,又未作奸犯科,难道会因言获罪?”

薛崇训笑道:“此事你不必担心……姓王?”他一面说一面提起笔来在纸上记了一下,“我会处置妥当,你们且安心,如有德才杰出之辈,也可推荐入朝为官。”

李毖执礼作为应答,事情也说得差不多了,他便告辞而出。

薛崇训写了张条子,关于王少尹的事,叫人递到亲王国去,怎么办自有幕僚们去布置。因为涉及京兆府职位不小的官,可能要薛崇训出面说一两句话,到时候幕僚拿出方案来了薛崇训只需照做他们的安排就是。

多半是敲打之类的,亲王国幕僚们谋划是以合理性为前提,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既定目的,当然不会意气用事。

他写了条子就把那事儿抛诸脑外了,眼看太阳西陲时间也不早,便起身回内府休息。一路上他又不禁想起了李毖那事儿,这人是两年前布的一颗子,现在倒是能派上用场。薛崇训已经把李毖加入了自己的计划之中。

他踱步之时又无聊地猜测着李毖的想法,或许此人有些抱负,又嫌通关系从小官做起见效太慢,因此想加入薛氏的队伍,搭个顺水舟?

很显然“华夷之辩”中的类似民族主义,对薛崇训篡位有很大的舆情帮助,因为李唐早就被山东士族质疑过是胡人出身,先祖改姓成李的。其中的根据薛崇训也不甚了解,那些文人也不敢太嚣张名目张胆地查……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不关系到伦|理基础的事儿,有权在手把黑说成白都能办到。只需要掀起汉族本位的舆情就行,其实不过是清谈派的瞎起哄,因为此时的门阀势力依旧,在他们眼里什么民族不民族就是说说而已,最高利益是本家族,相比之下国家兴衰都不怎么在乎的。

其中也有点问题,华夷之辩中的血统派也有分支:一种只遵循父系血统;另一派极端的是依纯粹血统论,母系也算,这个派别就有点扯淡了,因为汉族本身就不纯,历史上有好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去查家族母系根本没法查。

如果是以后者为真理,薛崇训的立场也会自相矛盾:如果他说李家是胡人,那薛家三代母系都是皇室血统,他也是铁板钉钉的“胡人”。只有第一种派别对他最有利,以父系族谱为根据,薛家河东大族,族谱有据可查根正苗红的“姬”姓分支。

就怕李毖那帮人没看清状况,在文章里瞎说……因为在薛崇训的印象里,这人在公众场合的言论有些激进。

他想罢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就急忙重新翻看手里的夏社书籍,琢磨他们的观点。

过得一会,孙氏的声音便打断了他吃力的阅读:“薛郎在读书么,我是不是打搅你了?”

薛崇训回头一看,见旁边还有自己的老婆李妍儿,后面还有俩丫鬟,他便站起身来装模作样地执礼道:“我随意翻看而已,并无关系。”

孙氏后面有个丫鬟端着一块木盘子,上面放着两个碗,在孙氏的示意下那丫鬟便端着木盘走了上来,将俩碗摆在薛崇训面前的桌案上。薛崇训愕然看着上面的东西,只见一个碗里装着黑糊糊的汤水,有点像药汤,另一个碗里放着一些大概是直风枪灶、连环锅之类造出来的红糖,他便问道:“这是什么东西,汤药么?”

孙氏脸色有些尴尬,屏退丫鬟后才一副难以启齿的模样说道:“是调养的汤药,饮之无害,薛郎不必担心。”

“谁开的方子?”薛崇训又随口问了一句,他倒是信任孙氏不会害他,但直觉对开方子的人有戒备心理。

“宇文姬开的。”孙氏脸色一红,“我就直说了,不然让你喝不明不白的汤药也不是个事儿……她琢磨了薛郎的病理,开了些药可能会得子嗣……”

果然薛崇训也尴尬起来,脸上也有些发烫。他没生出儿女,当然不是女人的关系,那么几个妻妾不能都患不育?在古代成亲时间一长没子嗣是件比较严重的事儿,所以薛崇训虽然觉得有些丢脸,倒不怪孙氏。

孙氏忙劝道:“虽说是药三分毒,可宇文姬说了,不一定见效,但害处不大……”

她忙着劝说,却不料薛崇训非常爽快就说:“成,我喝。”

孙氏脸色一喜,忙拿起勺子去舀碗里的红糖:“加些糖进去就没那么苦了。”

“这有什么难以下咽的?”薛崇训端起碗来仰头就咕噜咕噜灌了下去,别说中药的滋味真不是一般的苦,不过对薛崇训来说完全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李妍儿见状瞪眼道:“郎君真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