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作者:凌霄公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792

八旗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八旗铠甲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éng、汉族军队。

目录

八旗历史

八旗分类正黄旗

镶黄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白旗

镶白旗

正蓝旗

镶蓝旗

八旗的建立

八旗军阶

八旗编制

八旗方位

八旗阶级制度

八旗经济制度

八旗婚姻制度

八旗法律制度

八旗军制制度

八旗的刑律制度

八旗历史作用

八旗兴起

八旗衰败

八旗灭亡

清八旗的演变

八旗对外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侵华

八旗与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捻军

八旗与民主革命八旗历史

八旗分类正黄旗

镶黄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白旗

镶白旗

正蓝旗

镶蓝旗

八旗的建立

八旗军阶

八旗编制

八旗方位

八旗阶级制度

八旗经济制度

八旗婚姻制度八旗法律制度八旗军制制度八旗的刑律制度八旗历史作用八旗兴起八旗衰败八旗灭亡清八旗的演变八旗对外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侵华八旗与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捻军八旗与民主革命展开编辑本段八旗历史

八旗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nv真人以shè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éng、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éng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éng、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编辑本段八旗分类

正黄旗

以旗sè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正黄旗

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shi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nv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éng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镶黄旗

年(1615年),因旗sè为黄sè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shi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nv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孝贤皇后、哲悯皇贵妃,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正红旗

在今内éng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sè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

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nv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éng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镶红旗

(1615年),因旗sè为红sè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nv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正白旗

位置在内éng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sè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shi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nv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汉族)和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éng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镶白旗

旗sè为白sè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nv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正蓝旗

在今内éng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sè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nv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éng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sè为镶蓝旗

蓝sè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nv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太后)也是,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注:附图有误。四个正(整)旗龙首向右,腹内有四朵祥云,旗边为四角;四镶(厢)旗龙首向左,腹内有三朵祥云,旗边为三角。

编辑本段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nv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sè。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sè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

编辑本段八旗军阶

满洲八旗,éng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éng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编辑本段八旗编制

八旗的最iǎ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éng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éng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éng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éng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编辑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éng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清北京八旗分布

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sè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sè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yin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sè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sè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sè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sè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sè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sè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编辑本段八旗阶级制度

明朝立法从明代中叶就逐渐散lu,之所以用了一百余年才最终倒台,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帝国过于庞大,清代八旗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任何新生的力量都难以一口吞下,神宗万历皇帝曾进行了六场战争,赢了五场,包括在朝鲜完胜日本,只输掉一个萨尔浒战役,这场战役间接导致满洲人的兴起,并最终统治了整个中国。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éng藏回疆广袤的面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中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的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iǎiǎ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sè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éng古、汉人编为éng古八旗、汉八旗,连同满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还是满洲八旗。八旗的上层结构则可以概括为“用血缘粘合地缘,用族权支持政权。”这两句话是从西周篇直接拷贝过来的,因为他们简直太相似了。而固山统带甲喇、甲喇统带牛录这样的组织法则,则是标准的金字塔结构。其实类似的结构在本沸沸整个法制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鲜卑民族的府兵组织,nv真民族的猛安谋克,成吉思汗的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简直是几乎任何一个新兴民族都靠这样的模式将自身组织起来,然后才能在战争中征服中国大地。因此十七世纪的满洲人,社会发育程度已经达到西周时期的水平。满洲社会的奴隶现象也比较明显。努尔哈赤征服nv真各部,全体满洲人也都可以当作是他的家奴,在满洲人看来,“奴才”有“亲近”、“自己人”的含义,因此满洲贵族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以区别于汉人官员称“臣”,这甚至是一种特权。不过满汉平民一般被称为“诸申”、“伊尔根”,分别是满语“国人”、“民”的意思,对国家除了编户义务之外,人身依附尚弱。而完全属于主人的奴隶则被称为“包衣”,满语“家里人”的意思。满洲内部矛盾简单而扩张极快,丁壮奇缺,包衣的待遇还算不差。后来满洲征服了大片领土,主子们飞黄腾达,奴才们也跟着发迹,hun个“庄头”之类的奴才总管不成问题,因此包衣对主子也很效忠。曹雪芹四世祖曹振彦是睿亲王多尔衮家的包衣,直到康熙朝,曹寅还对皇帝自称“包衣老奴”。这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是满洲内部稳定坚实的原因之一,而这种“主子面前的奴才,奴才面前的主子”的双重法律地位,也是造成一般社会成员作为法的主体的意识严重扭曲的重要原因。从法权结构看来,这又是一个非常怪异的帝国,如同一具陈旧衰老的身躯上“嫁接”了一颗年轻稚嫩的头颅。满洲社会经历着活力四shè的青hun期,将新学到的中华法系的原则发扬的淋漓尽致。但对中华法系的主体汉族社会来说,却在“失去大脑”的状态下被异族带领着退回到昨天。中华法系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到过去,而是如何面对从组织力量对抗野蛮人的征服到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转变。清帝国的容光焕发阻碍了这一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清代法制是中华法系发展的重大退步。

编辑本段八旗经济制度

1“计口授田谕”、包衣和rou刑:早期满洲人将土地理解为河流、森林乃至空气、阳光一样是公共物品,建立后金之后,“土地公有”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努尔哈赤结合八旗制度,将土地也按人头平分给八旗民众。天命六年(1621年),他发布“计口授田谕”,将征服的辽东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给,每一男丁五日种粮之田,一日种棉之田。”任何君主进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潜台词的,就是授田的农民负担支持君主的义务,人头税体制总是与均田令如影随形的出现,北魏、隋唐如此,一千余年之后的满洲的大金国也如此,均田之后,“三男丁耕种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内,一人当兵,此二十丁内,一人应役。”大金国扩张太快,征服获得大量人口、财富,自身农业生产反而显得并不重要。加上出关后又迅速融化到土地si有化到了相当程度的汉族社会,因此满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为人注意。其实“计口授田”才是八旗jing兵征服关内的物质基础。入关后的“圈地令”,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续。

编辑本段八旗婚姻制度

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