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民以食为天
作者:感悟人知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38

听白玉虎这么一说,赵括不由得转变对农家的偏见,马上让白玉虎继续关注农家的动向,同时向白玉虎交代,以后来赵府,只要有海东青引路可直接进入,过于在府外逗留容易引起外人注意。

说到农家,后人对其知之甚少,这也难怪,因为农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既产生早而又不得不到重视的门派。

“民以食为天”,所以农业就成为人类定居开始群居生活以后最根本、最重要的活动,这也就无形中促生了农家这一门派。夸张一点说,自神家氏开始尝百味教人们种植,农家学派就诞生了,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又将农家称为“神农学派”。

神农之后有后稷接着把农业扬光大,随着农业生产的普及,农业生产中头脑较为灵活的人便建立了自己的门派,门派初期的作用主要用于交流彼此的耕种经验,以提高粮食收成,农家门派的交流成果被著成几本书:《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等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门徒,农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顺民心,理由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农家的“民心”概**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不定期要先进一步。“忠民心”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提出了“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能得到部分诸诸侯国的赞同。

修饥谨,救灾荒。农家源自于种田的老百姓,自然关心家业灾害,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灾”,告诫国君们要适当地为民服务。

农家除了上述两种主国思想外,还保持着一种传统的观点:“农本商末”,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因为有了粮食吃,百姓们才得以生存,打仗的军队更不可能缺少粮食,而且农家认为劳动是光荣的,有了稳定的农业,可减少社会治安问题。

到了战国中期,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粉墨登场,向各国君主宣扬各自的主张,希望本门派的主张能为国君所用,同时获得高官厚禄。由于受了其他门派的影响,原来安分守己的农家也坐不住了,以老百姓的代表自居,出入各国朝廷,.网希望农家能在朝中获得一席之地;其中一些人则还是埋头苦干。

至战国后期,列国连年征战,各国君主的精力主要集中适当的改革,称霸天下,在这种背景下,人数不多且是高知识分子出身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反而受到统治者们的欢迎,但其农家派并没有因此望而却步,仍在继续着自己的朝廷梦,如农家的掌门人燮旺。

燮旺自十年前在齐国接任掌门人职位后,对农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对众门徒普及教育,让众门徒不但识字,懂得农耕桑,而且对其他门派也要有所了解,甚至对天文地理也要略知一二。除了思想上武装门徒,燮旺还受与门徒们武艺,让他们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士,而他本人更凭借手中的“移天剑”令许多人闻风而逃。

赵国、秦国因长平之战相持三年,国内无数田地荒废,这让燮旺看到了希望,去年赵军凯旋归来后,燮旺便派门徒入赵国活动,经过四外的登门拜访,终于有人愿意接受农家的主张,此人便是郭纵。

郭纵近十多年来一直经营着他的铁矿,对治国安邦是一窍不通,对儒、墨、道等门派也是极少接触,现在突然向沉默了数年的农家伸出橄榄枝,也是出于商人的头脑需要。

郭开死了,死得不明不白。郭纵请来各种能人,也未能查出死因,最后是不了了之。大哥死了,可自己还活着,失去了靠山就只能依靠自己。没有了郭开遮风挡雨,郭纵的日子再不像以前那样充满阳光,蓄积已久的风雨偶尔出来骚扰郭纵,一些有朝中大臣支持的铁矿主开始同郭纵争地盘,虽然目前失去的只是少部分,可如果这样下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郭纵于是产生了离开赵国的**头,楚、齐、秦等国斥侯也先后拉笼郭纵。郭纵也有他的顾虑,韩、魏两国朝不保夕,秦国缺少铁矿山,目前又被赵、楚、韩等国封锁,燕国过于偏远,齐、楚两国倒是有适合的资源,可是那里都过于陌生,再三考虑后,郭纵还是决定先留在赵国,同时派出心腹往楚国稳住脚根,以防不测。在郭纵看来,楚国还是较为安全的,也有一定的实力,要不然就不可能兵不刃血地吞并了鲁国。

不管以后怎么样,郭纵认为巩固目前在赵国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既然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与同敌人相抗衡,那就暂时委屈依附别人,平阳君赵豹无疑是较合适的人选。

郭纵总算没看错人,在赵豹的帮助下,终于能荣任上大夫一职,尽管有一个所谓的“试用期”。郭纵也明白这是赵王的缓兵计。可是郭纵不在乎,他认为半年的时间已足够,要是不能在赵国立足,也能顺利地转移走大部分的家产。既然赵王拜自己为上大夫,那就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来。郭纵缺少从政经验,就在这时农家门徒找上门来了,郭纵听过他们的长篇大论,觉得同农家合作是互利的,于是安排今日同农家门人燮旺见面,进行谈判。

郭纵府第的大厅,灯红酒绿,在座的只有十人,主人郭纵及两名心腹,客人是燮旺及他的六名最忠诚的门徒。

双方的谈判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燮旺先提出治国方针,无非就是上书赵王,要求:做好土地分配,保护百姓的耕地,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命相关官吏督仲农夫管理农田,防秋涝,根据田地收成来确定农夫税赋,国库要保管好粟米,农夫在冬天里要积肥、选种,为来年的耕种作准备。

郭纵一个劲地点头答应着,承诺明日上书赵王。

听见肯定地答复,燮旺举爵道:“我农家先后入列国,终怀才不遇,今幸得上大夫相助,才使燮旺能出入朝廷,推荐之恩,农家众门徒铭记于心。

郭纵举爵同饮,抹抹嘴角道:”赵国能得先生辅助,所得粟米定将翻倍,农夫定能三餐有着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先生入赵实乃赵国万民之福。”

“造福于天下万民,乃是农家众门徒心愿,既能造福于民,又能完成心愿,何乐而不为?”燮旺洋洋得意。

“实不瞒先生,上书赵王非难事也,然能否实行,郭纵却不敢保证。”见时机成熟,郭纵抛出藏在心中多时的毒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