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象——想要科普的童鞋请进
作者:今夕何夕      更新:2019-11-30 05:19      字数:17525

今夜无事,来聊聊藏象吧。藏象在《猎天》中的描述虽是小说家言,可它并非今夕凭空虚构出来的,在煌煌中华文明中,从上古至今日,它一直扮演着主宰中医文明进程的重要角色,然而它的神秘却因为它远超中医,凌驾科学,更像是神话。

——————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

黄帝问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ye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_______

(转自景岳医药联盟)

一、脏腑概念具有解剖学基础

中医脏腑形成之初,应是解剖概念。通过对早期文字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金文“心”字之形不仅表现出解剖器官心脏的外形,而且表现出内部的结构,心房与心室在字形上明确可见。再如肝、肺两字为形声字,《说文》释曰:“凡肉之属皆从肉”。其最初表意即指实质性脏器。“肝”、“肺”名称的由来,据《释名》言:“肝者,干也”。“干”还有“器物之本”、“胁”之意。肝因其部位在胁及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而得名。肺,其声符为“巿”,《说文》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因此,肺是以解剖部位蔽盖心脏而得名,亦即《素问·痿论》所说“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由脏腑命名可知,中医学脏腑概念最初即建立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古人通过解剖获悉体内脏器大体位置及形状,对其功能特点也有一定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脏器命名,确立了脏腑的概念。从中医学的实际发展来看,更重要的是,这种脏腑概念为后世归纳整理脏腑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从脏腑到藏象

自《内经》开始,古代医家研究脏腑的方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化。由静态解剖,转向动态观察;由打开腹腔,直视脏腑,转向“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之所以会发生这个转化,是《内经》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决定的。

《内经》认为生命之本质是气之升降出入,而形体是次要的。如人死之后,其形虽在,而气之升降出入皆废矣,气之有无,是生死之界。正如《内经》所言:“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为一气耳。”“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对气之观察非活体动态不可,死人虽有形而无气,不能作为观察对象——这就引发了中医对脏腑之研究重心的转向——由重形态而转而重功能。

那么不进行解剖探查,保持人之完整活体,能否得知内脏之功能?如果能,应运用什么方法?

元素分析和系统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法,解剖属于元素分析的方法,而系统方法另辟蹊径,提供了另一种探究人体内脏的方法,如黑箱方法。《内经》当时对此方法应已有相当的认识。

首先,《内经》认为事物表里有着相应确定性的联系。《灵枢》言:“下有渐洳,上有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以苇蒲与地气的相应关系来说明这种联系。《灵枢》另一段更以人之气色与根叶类比,说明其间的联系:“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此亦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其次,《内经》认为,事物表里有着相应的确定性联系,通过“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当可了解内脏情况。《内经》中数次阐述了这种方法及依据。

“视其外应,以知其藏,则知所病矣。”“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亦可知也。”

其中《灵枢》中所言一段,即近似对黑箱的描述:“藏府之在胸胁腹中,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

由于方法的不同,所获的知识毕竟有别,司外揣内所推测所观察到的脏腑功能,如“脾主运化”、“心与小肠相表里”等,与解剖之脏腑未必能一一对应,或者多不对应。但古人对这两种方法的区别未能明确认识,对方法的转化亦是非自觉的,未能明确意识到的,故对这两种方法得来的知识亦未能明确区别,于是将那些由司外揣内而得来的知识,亦等同于由解剖得来的知识,将其附着于属于解剖概念的脏腑之上,认为属于心者,则归于心;属于肝者,则附于肝……。待到此类非解剖得来的知识附着的多了,大大超过了解剖得来的知识,以单纯的解剖解释不通了,则脏腑就转化为了藏象——这是一个源于解剖而又跳出解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并以藏象为中心发展了经络学说,形成中医独特的藏象经络体系。

所谓“藏象”者,是内脏外在之功能表现,而非实体脏器。正如张介宾所释:“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及王冰所注《内经》言:“象谓所见于外,而可阅者也。”藏象与解剖的脏腑比,是脏气,而非脏器;是脏神,而非脏形;是脏象,而非脏体;是活体脏,而非死尸脏;是关系脏,而非本体脏。然而此藏象毕竟是由解剖转化而来,故并非纯粹的藏象,而是以藏象为主,并有相当解剖因素参与的结合体。以系统论观点看,既非黑箱,亦非白箱,是为灰箱,而偏于黑。

在古代没有现代仪器与方法的情况下,大体解剖难以有大的进展,即使进展亦未必能再得到多少知识,且有些知识难以从解剖中获得,例如即使在今天,解剖刀下也难见经络踪影。而中医却巧妙地绕过了这一难题,另辟蹊径,以系统方法获得了解剖未必能得到的大量生理病理信息,并与药物等知识结合,应用于临床而获得较好的疗效,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其应用价值,不能不叹服于古代中医的智慧。若以现代脏腑解剖知识来非难中医之藏象经络体系,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似深刻而实肤浅。

三、后世解剖很难影响藏象

由于藏象是依司外揣内而得以确立,得以发展,故对于解剖并无多求,只是要其一名称以便依附知识而已。并与藏象之司外揣内方法相应,中医之病因学采用审症求因,治疗学采用辨证施治,这症,这证,均是表现于外之象。治疗用药亦是通过病人服药后反应而定其四气五味,并不进行元素分析——以上种种,均无须脏腑解剖。此数者互为协调,以藏象经络为核心构成自主的中医学术主体。故其后脏腑解剖的进展,已难以对其发生影响。

回顾中医主流学术之重大飞跃,如伤寒,温病、金元医家争鸣等,并未见因于解剖而促发,或引述解剖以为据者。而是通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之类的学习经典,解释经典,临床心悟的方式而完成的。总体还是在以藏象为核心的框架内发展,并不依赖于解剖学的进展。由于需求不旺,历代对脏腑的解剖研究与记载较少,数千年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次(如汉代王莽时的解剖,宋代《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清代王清任“亲见改正脏腑图”)而二者长期互不影响,形成两张皮之状况,你解剖你的脏腑,我发展我的藏象。

这里附带提一句,以前总是说中医不重解剖是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未说到问题的实质。独尊儒术是西汉以后的事,其后封建礼教方盛行。而不重视解剖的中医藏象体系在战国时的《内经》已成熟。

四、王清任的解剖需商榷

如前所述,司外揣内之藏象与解剖刀下之脏腑比,是脏气、脏象、活体脏、脏神、关系脏,并非脏器、脏形、脏体、死尸脏、本体脏。而王清任对脏腑的探究,乃是研脏形、究脏器、探脏体、视死脏、求本体之举。这说明王氏对中医藏象之实质并不十分明白,加之王氏之观察脏腑之水平尚不及《内经》,故对王氏之举,当时颇多贬词,言其“愈改愈错”,“错中加错”。而受西医思维之影响,与王清任同病者亦非少数,西方医学传进之后,对王之评价逐渐看涨即说明了这一点。在文^革中,王氏已被尊为“具有法家思想”的,“对我国解剖学和临床医学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此或欲以王氏之重视脏腑解剖之事为中医的科学性找些根据,而殊不知中医学之科学性、特色、价值恰不在此而在彼,故欲以此与西医比短量长,实为取短避长也。

由于藏象经络的非解剖性及以藏象经络为核心已构成自主的中医学术系统,故王氏之脏腑解剖且不说其错多错少,即使完全无错,对中医学术亦难有多少有益的实际影响。因中医学术主体是四者互为协调而构成,若接受其脏腑学说,余三者必然难与之协调。同样原因,即使在今天,中医亦难以全盘接受西医更为正确的解剖学。临床上虽然明知其解剖位置,仍要按中医之藏象概念辨证施治,如对于木火刑金之支气管扩张咯血,仍要从肝治疗,清泻肝火;对于肺结核之肺气虚亏,仍要从脾治疗,培土生金,以获得疗效。故从中医当时主流学术角度来看,王氏未免多此一举,可能造成思维混乱,从此角度言其“越改越错”,亦非冤说。如果全盘接收王之脏腑改错,怕要导致以藏象经络为核心的中医学术体系全盘崩溃。

______________

而今夕则更相信另外一种更玄乎的学说理论——就像小说中表达的一般,藏象是独立于人体外的另外一种生命体,亦或者说,我们人类只是它的寄生虫:,藏象生命体是寄生于我们身体内的另一类高级生命。其实这个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记载,可是历来厚古薄今的先生们就是不肯相信,或者说不敢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是无人敢信。

那么,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藏象是何时出现的呢?

常先身生

中医在这点上说得十分明确:藏象生命在人类形体生命尚未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请看以下这段资料:

《灵枢·决气》说:“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

从上面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以上资料其实是在论述两种生命的出现,一种是人类的肉体生命,一种是我们不知道的生命体,资料中称之为“精”。这两种生命的出现有先有后。

当人类男女交……合,卵子与精*子结合的瞬间,一个新的人类肉体生命就诞生了。但此时,我们还没有肉体组织,我们是以遗传密码的形式存在着,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身体。然而,就在卵子受精的瞬间,藏象生命体却已经产生。有证据说,当卵子受精的瞬间,当细胞一分为二的时候,任督二脉就出现了。而且它一经产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五藏,也有经络。它的经络系统,尤其是手三阳、足三阳六条经络,从出现的瞬间已经开始工作,不断地从宇宙当中吸取着宇宙之精,来维持着藏象生命体的能量需求。所以藏象生命体的成形时间要早于人类肉体,故曰“常先身生”。

这里涉及到一个最不易回答的问题,那就是藏象生命是怎么来的?它与人类的生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认为,藏象生命是种活着的共生体,它也有自己出现、成长、衰亡的过程,因此它也要繁殖,也要子子孙孙延续下去。但它的繁殖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这一点我们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它与人类共生,因此在繁殖机会上二者也是同步的,当人类的卵子受精的一瞬时(两神相博),藏象生命也同时诞生。甚至存在另一种可能,人类的繁殖成功率完全受控于藏象生命。

藏象生命体虽然成形要早于人类肉体,但其生理的成熟期却比人类要晚。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出生之时,解剖五脏系统除了肾以外,心、肺、肝、脾的功能基本建全,否则这些生物就不能生存下来。但藏象生命的生理系统的成熟期,却比我们人类要长。请看以下这条资料:

《灵枢·天年》说:“人生十岁,五脏(藏)始定。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条记载与人类解剖生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本条资料说“人生十岁,五藏始定”,并将此作为“乃成为人”的标准,而它的具体指标是“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换句话说,在“五藏始定”之前,我们人类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分裂的,两套生命系统没有结合在一起。此时的人类没有心中无神,体内无魂,乃是一个纯纯粹粹的人类。

“五藏始定”标志着两套生命系统正式结合,这种结合有两种意义:第一、标志着藏象生命体开始从人类饮食中提取精气,后天之精进入藏象系统,故而“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第二、标志着藏象生命体开始接管、控制人类的精神世界,故而“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只有到此时,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在这里,中医将藏象五藏与人类解剖五脏,无形中做了一个对比,而对比的标准则是系统能够正常、自主地工作。如果我们把“常先身生”的精的出现,看成是藏象生命诞生的时间,那么,“人生十岁,五藏始定”就可以看成是藏象生命生理系统成熟的时间,到了这个时候,藏象生命才可以从人类的脾胃当中提取必要的能量,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自主的生命体。也就是说,藏象生命的生理系统,它诞生比我们早,但成熟期比我们人类要长得多。自然界有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等的动物,其成熟期越长,相反,越低等的动物其成熟期越短。

为什么藏象生命要等到“人生十岁”才开始利用解剖生理系统呢?这只能是推测。一方面,“人生十岁”之前,藏象生命系统本身还没有最终成熟,不能有效利用解剖生理系统提取宇宙之精;另一方面,这阶段是小儿身体快速发展的时间,人体的一切解剖生理器官,都在为这一任务加紧工作,没有能力兼顾藏象生命体的需要。

因此,所谓的“先天之精”,其实就是藏象生命系统通过经络获得的宇宙生命素,它在“后天之精”出现以前就存在,故称为“先天之精”。实际上,当我们成熟之后,即可以向藏象系统提供后天之精时,经络系统也一直在不断获取宇宙之精,但此时却不称“先天之精”。

阳气之源

阴阳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中医里几乎将所有可分的东西都分成阴与阳二类。这种分类法的根源就在于人体存在两个生理系统的事实。气按照一定的原则,也可分阴阳,意思则包括三个层面:

1、天之气为阳,地之气则为阴。

2、源于经络直接吸取的气为阳,而源于后天之精化生的气为阴。

3、主要用于维护藏象系统的气为阳,而主要用于维护两套生命结合的气为阴。

其实这两类分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先天之精源于藏象系统,是维护藏象系统自身运行的能量,而藏象系统很可能来自于遥远的宇宙深处,故先天阳气与宇宙精气是相同的。后天之精则来自于二次加工,它与地球二次散发的宇宙精气等同,所以它们同为阴气。

对于阴阳之气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就如同经络中流动的气一样,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果在战争中,一个国家占领了另一个国家,占领国绝不会自己出钱养着被占领国的人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占领国要从被占领国掠夺财富,其次被占领国必须在占领国的指导下发展经济,自己养活自己。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了中国,但日本绝不会用日元来养活中国人,所以它在中国发行了伪币,来解决被占领国的经济问题,同时解决占领者本身的经济问题,这就是“以战养战策略”。

阳气是一种货币,它养活着藏象系统自己。但是,当藏象系统必须与人类解剖肉体共生时,它绝对不会用自己的阳气来解决共生体的能量问题,也不想为这种寄居生活埋单。于是它进化出一种策略,从人类的饮食中提取阴气,就如同日本当时发行的伪币一样。

一方面,藏象系统从阴气中获得利益,比如说,阴气有脾胃和肺两个来源,其中肺由于直接呼吸空气,直接接触宇宙之精,故而肺气中的一部分,就通过手太阴经转达化为了阳气,被掠夺走了。《阴阳清浊》曰:“肺之浊气,下注于经(手太阳),内积于海。”

另一方面,它又用阴气来解决寄居生活中必须支出的费用,比如控制肉体必须支出的种种消耗,例如津^液、血、汗等等的消耗,这就如同占领军要支出行政费、安全费、建设费、发展费等等一样。

所以中医里阴气和阳气的作用和来源根本不同,阳气是维系统藏象系统自身的基础能量,它如何被制造、如何运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阴气是维系两个生命系统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它是由藏象系统从人类饮食中被提取出来的。中医里讨论、利用更多地是阴气,而不是阳气,因为阴气与解剖形体的关系更大、更直接。

当然为了维护共生关系,阳气也不能一毛不拨。

首先,它是共生系统的领导者、指挥者。如果我们将五藏比喻成五个加工厂,那么阳气就是总工程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流通等等问题,都要由阳气来决定。

其次,它是藏象系统自身的保卫者,也可以将它看成是藏象系统的免疫力。纵观整个中医学,其实我们更多的疾病出在阴上,而不是出在阳上,当未经加工,或者加工不当的宇宙精气进入藏象系统,即为疾病。如果病邪一但侵入藏象系统,此时解剖肉体的免疫力不起关键作用,只有阳气可以奋起驱逐病邪。

再者,它是藏象系统精神的截体。藏象系统是一个活着的高级智慧生命,而中医所说的阳气,就如同它的神经一样,负截着藏象的精神潜流。这股精神的潜流,就是支配共生关系的中枢。

正如我们的生命有始有终一样,藏象生命它也有始终点,当藏象生命系统的经络不能吸取宇宙之精而化生阳气时,或者人类行为导致阳气过度消耗之时,藏象生命也就走向了它的终点。也就是说,阳气也有消耗。

藏象生命体寄居于人类肉体中,不是它愿意过这种寄居的生活,而是宇宙环境迫使它不得不如此。因为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之精已经变得稀薄起来,光凭经络是不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的,它必须开辟第二能量来源,在正常工作之外找个兼职,赚点外快,补贴补贴家用,所以它选择了寄居。

由此可见,阳气是极为宝贵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阳气都来自藏象生命体的经络系统,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后天之精转化而来的。而且,藏象生命体本身也有一个衰老的周期,大约以128年作为一个生命周期,随着它自身的衰老,经络吸取宇宙精气的能力会越来越弱。

虽然人们一生都在耗散阳气,但耗散的速率是可变的。在人体初孕到婴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后天之精不到位(后天之精的大部分只能从饮食中化取),或者说来量不足,人体第二生理系统主要靠先天之精——阳气来维护,它的耗散量就会相对大一些。正如一对羽毛球双打运动员,如果一个较弱,另一个就要付出更多的能量。

什么时候后天之精可以完全到位?因人而异。《内经》说:“人生十岁,五藏始定”但这是一个最高的限数,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数。即每个人“五藏始定”的年岁均不同,但相差最大不过9年,有的人1岁定五藏,有的人9岁才能定五藏,但相隔最多不超过10年。等人的“五藏始定”之后,脾藏才能化出足额的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到位之后,阳气的耗散速率就相对变缓,形成一个理论上的固定速率。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它决定人类寿命的长短,决定人体的衰老程度,决定着身体的健康程度,原则上最好不要耗散这些宝贵的阳气。但藏象生命作为寄居者,它又必须为这种寄居生活付出代价——阳气的消耗,根据中医的理论,其中阳气最主要的消耗大户就是生殖。

阳气的作用,除了维持藏象生命体自身的运行、传导精神之外,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主管生殖,中医将其称为“天葵”。女子14岁天葵至,生育能力成熟,男子16岁天葵至,故能有子。所以一个人性欲过强,房事过度,就大量在耗散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过度耗散的结果就是身体的衰老。

英国科学家发现,如果女性的生殖年龄被推迟,或者生育胎数减少,那么她们的寿命将会高出平均值。现代科学也证明,性活动与衰老有密切的关系。1985年,美国曾经进行过一次统计,男婴预期平均寿命比女婴少7年,类似的差别也见于别的国家。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衰老呢?动物学的实验告诉我们,这是因为雄性为生殖负出的代价更大,这种代价不但是体力、智力方面的,更可怕的是生命的代价。例如,求爱的雄性舞蛛会很快衰老,有些人认为它们是被雌蛛吃掉了,其实不然,它们一般死于衰老,在求爱过后迅速衰老而死亡,而雌舞蛛却能活几十年,与更多的年轻雄性&交^配。一般来讲,如果在性成熟开始前阉割雄性动物,它们的寿命都会出奇地长,可达原来的2倍。

由于藏象系统在人“五藏始定”之后,需要先天与后天之精的同时维护,因而,当解剖生理系统或者藏象系统因为疾病的原故,不能提供充足的后天之精时,先天之精就要投入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系统的平衡,这也会加速了先天之精的耗散率。所以在中医所有脉象中,最主要的脉有三个,即神、根、气,神为心脉,根为肾脉,气则为脾脉。无论再严重的疾病,如果脾脉充盈有力,则意味着后天之精的供给源源不断,藏象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战胜疾病。如果脾脉无力或者极不正常,那意味着藏象系统将得不到后天之精,疾病会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历史上有一些学派专门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阳气不能药补

中国的道教很有意思,它是宗教,但也是科学,它的整体理论其实就是建立在人体科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读着道藏,总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比如说,世界上的其它宗教都在研究“人死了以后该怎么办?”,唯独道教却在拼命研究“我如何才能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道教认为只要能做到“补脑还阳”,就可以“长生久视”。

其实道家关于人类生命的看法,也源出于中医。因为在中医看来,决定人类本质并不是解剖肉体,而是藏象系统。而在藏象系统中,最宝贵的就是阳气。如此一来,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我们能不断地用药物补充阳气,那么一定可以活得更长久、更健康。

关于阳气能否后天补偿的问题,我们与传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研究者认为,阳气可以从后天之精中得到补偿,即可以作加法。我们认为,先天之精在普通的情况下是不能后天补偿的,它只能作减法。同样的道理,人体内藏象系统的阳气也是不能后天补充的,因为阳气是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的。这就如同人民币与美元一样,中国人是不能制造美元的。

有人说在中医的药方中有许多都是补阳气的,例如李东垣的“保元汤”、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都有补阳气的功能,怎么能说阳气不可后天补助呢?

其实仔细看这些方子的药物组成,绝大部分是属于补阴气的药物,我们以“金匮益肾丸”为例,此方虽然名为补肾阳,但它的主药熟地黄、山萸肉都是补益肾阴统摄精气的,山药、茯芩则健脾渗湿,泽泻则泻肾中水邪,丹皮清肝胆相火,唯有桂枝补命门真火。但在其他许多组方里,桂枝一药它有通阳的作用,而很少有补阳的作用。

再比如说附子一药,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在许多药方中都有此药,如桂枝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研究这些药方,其实附子并没有直接补阳气的作用,但有回阳、助阳、温阳、通阳的功能。如果有人认为桂枝、附子一类药真的能补元阳,那就太傻了。

因此,我们依然坚持一般情况下阳气不可后天补助,更不能用药物来补助。那么通常我们所说的补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上面说到,藏象中的阴阳之气是平衡,那一方太多太少,都属于不正常状态,都会产生疾病现象。但作为一个有自主的生命系统,它又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当阴气长期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阳气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消耗也会更大。因此,从系统的角度讲,当我们补阴气时,就会自然减少阳气的消耗。所以“补阳”实际意味着阳气支出恢复正常,而不能看作阳气从1增加到了2,中医的“补阳”只有在这个意义下才能说得通。

再者,阳气与阴气有完全不同的生理功能,二者之间绝不能相互转化。

由经络系统化生的阳气不但后天不能补,其实也不用补,因为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我们并不缺少阳气,而是缺少由后天之精化生的阴气。

许多医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人体实际上是“阳有余而阴不足”,我们生病、衰老的根源恰恰是因为阴气不足所至,而不是因为阳气的亏虚。例如,老年人的脉象一般比较宏大,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衰老始于脾胃,我们的脾不能化生更多的宇宙之精,导致藏象系统中阴气产生不足,阳气就会要接替阴气的工作,年岁越大,脾精越不足,故而脉宏。

这正好符合我们的推论。因为按照藏象的设计,经络和阳气可以稳定工作至人的天年(120多岁),而我们许多人都活不到这个年岁。所以阳气根本就不用后天补助,一般情况下源于阳气的疾病并非缺少了阳气,而是发生阳气不通、潜伏、不振等现象,所以中医用药中更多的不是补阳,而是升阳、通阳、助阳等等。

以上说的是在一般意义下先天之精、阳气不可后天补助。那么是否还有特殊的情况可以补助先天之精呢?这个在中医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但人们从中医理论中推导出的结论却是肯定的,并将其付诸实践,那就是气功。

中医在讲精和气的相互关系时,曾经讲到“精化气”,并且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说明这一点,但中医还讲到气也可转化成精“气化精”。如果前者是正化,那么后者则为反化。气功练习者认为,当练习到一定的程度,后天之气就可以凝聚成精,此种精当为先天之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之精作加法。但这种程度一般人难以达到,所以他们的感受也不具有普遍性,也没有统计学的意义。

————————

藏象是个生命体,那它存在必须要像人类那样进食,它所吃的正是小君君修炼用的天地精气:

(天之气)

让我们将天之“气”想象成风吧!

当我们站在旷野中时,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时大时小,轻拂着我们的脸庞,掀动着我们的衣角。我们能感觉到风中的湿气,也能体会到风中的温暖,更能触摸到风的压力。突然,风变了,阵阵萧杀之气挟风而来,寒冷刺骨。

随着对风的认识,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风的故事:看天气预报时,得知有一股冷空气正在南下,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示冷空气南下的路径,标识着风的走向。这说明风有走向,也有通道;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到野地踏青,原本微风习习,突然平地会出现一股旋风,劈头盖脸卷来,搞得人满身灰土,老人们称它为贼风,因为它来的诡秘;预报说明天午后有五级大风,可清早起床出门就遇到七级大风,说明风来有迟早、风来有大小……

让我们保留住关于风的知识,来研究一下人体外之气。

风是空气的波动,空气无所不在。宇宙的精气也跟空气一样,充斥在整个宇宙中,当宇宙精气波动时,就称之为气,此为天之气。气与风一样,也有通道、迟早、大小之分,还有风寒暑湿燥火热等特性。

尽管宇宙精气无所不在,充斥整个宇宙。但影响我们地球的宇宙精气则是可数的,它们形成五条通道,每年扫过地球的公转轨道,进而影响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五条通道是:苍天之气、~(左黄右今)天之气、丹天之气、玄天之气、素天之气。《内经·五运行大论》中对这五种气有专门的论述:

“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左黄右今)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已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我们根据这段文字描制一张图,图中的圆圈就是地球绕行太阳的公转轨道,圆圈之外排列的就是周天二十八宿:

地球轨道外宇宙精气通道图

也许大家对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不太清楚,无法理解这个图的真实含义,我们将它与目前天文学的星座作一个对比,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

丹天之气:牛女——奎璧(双鱼座——金牛座)

黄天之气:心尾——角轸(摩羯、宝瓶座——人马座)

素天之气:亢氐——毕昴(人马座——巨蟹座)

苍天之气:柳鬼——危室(室女座——金牛座)

玄天之气:张翼——娄胃(天蝎座——双子座)

上述的这些星星,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则为银河系之外的星系,称为河外星系,有的则是以星系团的面貌出现,例如室女座星系团就属于河外星系,它距离银河系大约6000多万光年,拥有2500多个星系,每一个星系都有银河系这么大。

宇宙精气不但影响着我们,同样也影响着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它是一切生命共有的生命之源。如果宇宙中存在高级生命的话,尽管它与我们的生命结构可能极不相同,但他们同我们一样也从宇宙精气中获得生命,从这个角度说,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根生的亲兄弟。

上述五个宇宙精气通道,当它们扫过地球时,就受到地球轨道的角度、周长、轨道波动幅度、地球周边星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它的来量、大小、迟早都有区别。这种区别对宇宙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们人类而言则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会影响我们的生老病死,“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将人体之外的天之气称为阳气,“阳者,天气也”。

为了研究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中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题,那就是“五运六气”。五运研究的是地球轨道的变动情况,它包括岁运、主运、客运;六气研究的是宇宙精气的变动情况,它包括主气、客气、岁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要详细讲。

凡事都是辩证的,比如象股市,发财转运靠的是股市,但亏本跳楼也是因为股市。人活着是因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但食物同样可以使人患各种疾病,人体半数以上的疾病都与吃有关。宇宙精气对人也一样,必须辩证的来看。

人体手三阳、足三阳六条阳经对应天之六气,经络将天之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故中医讲“天食人以五气”。但天之气对人体也有伤害,比如说,应该来的时候它没有来,应该早来的时候来得晚,应该来的少时来得多,等等,都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使天之气来的正常,但由于人体五藏、经络的变动、盛衰情况不同,天之气也会伤害到人体。

所以,中医在分析病因时分为阴病和阳病二种。阴病因是与形体解剖系统有关联的疾病,它源自人的体内;阳病因则起源于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它源自人的体外。

在中医学的天文背景中,除了考虑遥远宇宙星系之外,地球周边的天体也被格外注意。原因有二:

第一、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再释放宇宙精气。地球周边的星球虽然并不大,但对人类而言已经巨大无比了,所以在它们释放截留的宇宙精气时,对人类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其中有两个天体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一个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一个是离我们最近、最大的恒星——太阳。这两个天体释放出来的宇宙精气,中医称为日月精华。《素问遗篇·剌法*论》中记载小金丹的服法中就说:“每日东望,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以咽之。”

第二、在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为引力,一切星球都要受引力的支配。宇宙精气既然是宇宙中的某种物质,它也会受到星球间引力的影响。地球周边的星球,由于运行周期各不相同,它们引力的复合作用,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地球:一是影响地球轨道的波动幅度,使地球在通过五条宇宙精气通道时角度不同;二是影响宇宙精气的走向,地球周边行星引力的作用可以使宇宙精气径行的路径发生偏差,故而中医说“不及与太过而上应五星”。

(地之气)

天之气源自宇宙天际,地之气则源自地球的本身。地之气又可分为地球之气,地表物之气二种。

宇宙精气飘荡在天际,一切物体及生命都可以将其截留、保存、再释放出来。地球在宇宙中是个很普通的小行星,对宇宙、星系而言,它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但在几十亿年的运行过程中,地球吸取截获了大量的宇宙精气,在它缓慢的释放过程中,对地球表面的所有生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医将地球再释放出来的宇宙精气称之为“地气”、“大气”,因为“大气”从下向上散发,故曰“大气举之”。

所以地球表面一切生命的过程,不但要受到宇宙精气的影响,也会受到地球“大气”的影响,例如中医在讨论地表植物“成熟有多少”时就明确地说:“地气制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地球散发被截留的宇宙精气,受地球在轨道中的位置影响巨大,地球在轨道中的不同位置,标志着不同的季节,每年地气始于子,“正月、二月……地气始发;三月、四月……地气定发;五月、六月……地气高;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九月、十月……地气始闭;十一月、十二月……地气合。”

地之气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地表物之气。

地球表面生长的动物、植物、矿物、水、地球大气等,同样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宇宙精气。所不同的是,当宇宙精气处于流动状态时,被称为“气”,当宇宙精气被截留、保存时,则被称为“精”,精是气的一种状态。我们人类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够从地表物中提取出它们所截留的微弱宇宙精气,转化成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中药的理论源泉,天下之物皆可为药

——————————————

关于藏象的学说有很,下面今夕为大家转载其中比较有历史考据的几种:

1.阴阳中有阴阳藏象说

根据天气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人亦应之的理论,认为“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并进一步提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阳中之至阴,脾也。”至于讲到藏府之间之关系,只说到“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这一藏象体系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根据天气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的理论提出了五藏六府的阴阳属性,其中还有一个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脾。

2.太少阴阳藏象说

认为人体内的心、肝、肺、肾四藏分别与四时之气相通,故亦与四时之阴阳相应。而这里提出的四时阴阳已有太、少之分,于是四藏的阴阳属性也有了太、少之分: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而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皆通于土气”,全都归于“至阴之类”。此说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把胆排除于四时阴阳之外,提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与前述“阴阳之中有阴阳藏象说”已大不相同,前者只把脾归属于阴中之至阴,此说却把脾与其它五腑皆归属于“至阴之类”,胆则成了凡十一藏的“取决”者。

3.天地之气藏象说

一共提出了十七个藏府:肝、心、脾、肺、肾、脑、髓、胃、脉、胆、女子胞、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魄门。把它们分别归属于“藏”(五个)、“府”(六个)、“奇恒之府”(六个)共三大类。各类的生成属象不同,功能也各异:奇恒之府为“地气之所生”,“藏于阴而象于地”;“府”则为“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藏”与“府”功能各不相同,生理状态也有别:“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说的特点是讲“天地之气”而少提阴阳,只有一句“藏于阴”,且未提五行。藏府之间的关系则指出了胃、大肠、小肠、膀胱是“受五藏浊气”,“魄门”为“五藏使”。这一学说显然与前述两种学说又大不相同。此说所在的篇名为《五藏别论》,属于古代藏象说中的“别一种理论”。

4.形神藏象说

提出了“神藏五、形藏四”共为“九藏”的概念。认为此九藏与天地阴阳“九气”、“九野”相应。“神藏”指心、肝、脾、肺、肾,对此历代注家没有分歧。而对“形藏”,则有两种理解:王冰、马莳等认为是指“头目、耳角、口齿、胸中”;张志聪等人则指胃、大肠、小肠、膀胱,以其“皆藏有形之物”故称。根据《内经》精神,必须“藏于内”者才称之为“藏”,故以后者解释较为合理。此说特点在于提出了“神藏”和“形藏”概念,而且只讲“九藏”与天地阴阳九气九野相应。“神形藏象说”虽与“太少阴阳藏象说”同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而体系却大相庭径,可能是两种藏象家言被《内经》的编撰者杂凑在一篇之中所致。

5.君臣藏象说

平列人体十二藏(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分别以之类比当的国家行政机构中的各个“官”(君主、相傅、将军、中正、臣使、仓禀、传导、受盛、作强、决渎、州都)。然后又用这些官的地位不同而又相互支配共同治理国家的关系,来类比说明人体十二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此说的特点在于没有“藏、府”之分,十二官中,特别强调了“君主之官”的“心”对其余各藏的支配统率作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更特别的是,此说完全不提人与天地阴阳四时之气相应的“自然关系”模式,而是用的“社会关系”模式来类比说明“十二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6.本藏藏象说

直接指出人体五藏六府的“本藏”特征:五藏的体积有“小、大”、位置有“高、下”、形状有“端正、偏倾”、质地有“坚、脆”;六府也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等。此说还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观察人体外表特征,如皮肤之颜色、腠理之粗细、体表结构的变化等,来推测体内藏府的上述各种特征、进而推之病人所患疾病。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此说的“本藏”,相似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实质性脏器。其特点就是基本上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出发,只描述具体藏府实质的特征。此说的“象”,直接讲的是人体体表组织如皮肤、腠理、骨肉等结构的具体形象。

7.五行藏象说

以五藏类比五行,用五行之气“而定五藏之气”,用五行之气“命其藏”,以“五行时之胜”的“更贵更贱”规律来类比说明人体五藏之气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关系的变化来“知死生、决成败”。五行藏象说是《内经》有关藏象的各家之言中占主体地位、论述最为详细、应用最为广泛并为后世医家系统地继承和发展的藏象体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的“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就是指这种五行藏象学说。

————————————————

差不多了,不懂的同学多看几遍就明白了,还不懂,那就去看猎天吧。

长篇科普完毕,继续看电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