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最后通牒
作者:赫尔曼’s秘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11

时间终于到了六月十六。

这天一早,义勇军和蒙古附庸军就在司号手尖锐嘹亮的号声中,从睡眠中醒来。有的蒙古士兵还不太习惯,因此在号声之后没有及时起身,反而躺倒在营帐里试图多赖一下床,睡个回笼觉。这一次,李满江分派过来的军官们就不像往常请他们喝酒吃肉时那样随和了,皮鞭和马靴带来的疼痛,让蒙古士兵的大脑迅的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他们瞬间睁开眼睛,甚至不敢呼痛和抱怨,立刻就跳起身子,三五两下把露袖口的皮马甲和劣质的棉布号衣穿批上,规规矩矩的跟着神情肃穆的军官们小跑到校场中,努力地排成了勉强整齐的队列。

片刻之后,一身戎装的李满江骑在他的高头大马上,战马迈着方步,仿佛跳舞一样姿态优雅的平稳前进。这匹马就是当初他带着一起穿越而来的铁岭挽马与精选的精壮蒙古母马后生出来的最好的一匹,它是一匹只有四岁的年轻母马,体态优美,兼有铁岭挽马的强壮和蒙古马的聪明,一身枣红色的皮毛油光水亮,让人一看就觉得马背上的骑士肯定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

聚集了3ooo余人马的校场上这时候除了偶尔的马匹的响鼻声之外,一片肃静。红衣黑帽的义勇军士兵抗在肩膀上的火枪得到了很好的保养,没有一点锈渍,在阳光的映射下,闪出一片银白色的寒光,他们衣着整齐,每一个昂挺胸,站得笔直。

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蒙古附庸军。虽然因为时间仓促,李满江根本没有来得及给他们准备整齐的军装和配备制式武器,因此,所有的蒙古士兵看上去唯一和义勇军有相似之处的,就是他们头上那黑色的圆毡帽了。这些是义勇军士兵原本的备用帽子,把三角帽的折叠连接处放开,就变成了一顶黑色圆帽(三角帽的起源,就是三十年战争中某个士兵嫌宽阔的圆帽妨碍他在堑壕中操作火枪,用别针把帽檐别了起来之后就形成了三角形的样式)。另一个时空中,17世纪以来的欧洲卓著军事家们的经验总结著作告诉李满江,统一的制服,有利于形成军人的荣誉感,使得他们更好管理,也更不容易叛变。同时,李满江有吸取土八路的经验,在缺少物资的情况下,用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来代替全套的制服也是有效地。当然,同时为了照顾义勇军士兵们的情绪和荣誉感,李满江不可能让作为附庸军的蒙古士兵们戴上和正规义勇军士兵们一模一样的帽子,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黑色大檐帽。

李满江纵马走到校场中央,然后轻轻地拍了拍坐骑的脖子,聪明的马儿就停下脚步,随后李满江轻轻一拉缰绳,马头就掉转过来,面朝着排列整齐的方阵。

“将士们!你们辛苦了!”李满江高声喊道。

随即站在他身后的卫兵们就集体齐声用最大的嗓门复述他的话,同时也有另一队人在这之后,用蒙语重复一遍。

“为司令赴汤蹈火!”士兵们在军官的带领下,齐声回应道,虽然因为蒙语和汉语的区别而不是同时回应,却同样呼声整天,区区几千人的声音,却仿佛是上百门大炮齐鸣一样的震撼,洪亮,雄壮。

“这一个多月以来,我们击败了萨布素,我们覆灭了倭内,我们俘虏了安珠护(张耀祖在第一时间就派出信使,向李满江报捷,所以李满江知道安珠护兵败被俘的消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把满清军队所为的满万不可敌的神话毫不留情的打破。每一次的胜利,都代表着我们即将走向下一次的更加辉煌的胜利。现在,满清的官员将军们在面对我们的时候,已经是误听而逃者为下勇,望风而逃着为中勇,临阵而逃者为上勇。”

全军齐声大笑。由于李满江为了照顾蒙古附庸军们的情绪,而一点没有提克尔素边门外的那场同样可以成为辉煌的胜利,所以当蒙古士兵们听完了蒙语翻译之后,也跟着义勇军士兵们一起乐不可支的哈哈狂笑起来。

李满江等他们笑了好一会儿,这才双手虚按,军阵中的笑声戛然而止。

他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来到了盛京城下,这座山海关以外最大的城市,满清的陪都。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胜利,等着我们去征服它。”

“胜利!胜利!征服!征服!”士兵们狂热的叫嚣道。

“今天,已经是通牒的最后期限,如果城内的满清官员和贵族们还不答应我们提出的合理赔偿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李满江踩在马镫上站立起来,伸手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盛京城高大的城墙,提高声音问道。

“打破城墙,血洗满城!打破城市,血洗满城!”

“没错,只要他们不答应我们的球要,那么我们就打破城池,血洗满城。”李满江喊道:“现在,诸军听令!”

“杀!”士兵们齐喊一声,并足挺身。一股惨烈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目标盛京城!前进!”

……

与此同时,一夜灯火未灭的奉天府衙内堂的大门被轻轻打开,里面走出来一群精神不振,神情萎靡,满面油光的满清官员和贵族,梁拱宸和雅布,杰书等人赫然在其中。他们满面愁容,一边步行一边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团不停地讨论和交谈。

一个不眠的夜晚,这群盛京城中最为位高权重的人依旧为再为如何回应到期的通牒而愁眉苦脸,争执不休。这时候,争论的焦点已经从是否应该与义勇军议和转变为答应多少义勇军提出的条件,以及最为关键的,谁来负责此次和谈。这个人选的问题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这时候一个个原本自视甚高,轻易不会承认自己能力和威望不足的王公贵族和官员们,纷纷推辞起来。毕竟,在任何一个官僚体系当中,这种明显是“丧权辱国”的议和条件,最终签字的当事人此后一定会陷入无穷的骂名当中。同时,鉴于满清政权建立之时所制造的无穷的杀孽,无论是作为统治贵族阶层的一份子还是作为投身为奴隶的汉人文官们,都对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极为恐惧。

无论后世的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还是有资历的老年历史学家,小说家如何粉饰,都无法改变满清皇室是著名的以残忍无情,且推脱职责著称的一群人。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用弓弦勒死自己父亲的妃子,也可以毫不留情的把自己的亲兄弟关在一栋房子中圈禁到死(明朝皇帝中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也就剩下那个据说非常仁厚的朱允炆了,他可以在成功削藩之后依然穷究直到把自己的亲叔叔全家弄得自杀为止,所以朱棣不造反岂不是等死?),当遇到责任的时候,他也很乐意把过错推到下属身上,比如另外一个时空之中,受命与英国人,法国人,各国列强签订条约的大臣转眼就抄家灭族,以“惩罚他们私自卖国”却根本不敢否定任何一条条约。

这些盛京城的宗室亲王贵族,虽然他们地位崇高,王爵号称世袭罔替,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人身安全的保证,比如那位礼亲王杰书的王位,就是在他的哥哥犯了一点小错误之后,被降低爵位圈禁起来后才得到机会继承王位的,自然他自己也不想成为被人继承的那一个。而梁拱宸等官员就更加害怕了,说到底,那些宗室犯错之后最多也就是个圈禁到死,虽然失去了自由生不如死,却好歹活着一条命,而他们这些汉官,本来就比满人低上了一等,又被满人的朝廷多加防备,如果真的轮到他们来负担起这个沉重得难以承受的责任,他们本身以及自己的家族都会倒霉,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可是另一个时空中满清历史中很常见的字眼了。

所以,到这个时候,梁拱宸等文官固然怕死,却意外的在杰书等原本的强硬派纷纷表示应该由他们主和派出面解决与义勇军和谈并签订协议的时候,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纷纷表示:我们都是大清的忠臣,怎能与这些反贼逆党脔和?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依托盛京城坚固的城墙,与城外的军队对抗斗争到底,这才是大清的忠臣楷模。至于最后的结果,大家一起尽人事听天命,大不了就是玉石俱焚,咱们儒家子弟,受孔圣人教诲,可是“义之所在,随千万人吾往矣”的,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嘛。实际上对于许多的汉人儒生来说,家族的利益往往是高于个人利益的,所以有时候,他们还真的能够做到无惧生死,不过是在利益的使然之下,而不是那个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儿的大义之下。

这些人就这样商讨着走到了府衙外面,巷子里早就等待着的软轿子立刻聚拢过来,迎接各家的老爷。

“去陈家大院!”所有的轿子里的贵人都说出了同一个目的地。那里,幽禁着金求德等义勇军的使者。

迟了点,今天有点卡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