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方狼烟起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71

因为明军收复吕宋,平时严肃忙碌的朝廷大臣也露出了一丝笑容员们之所以开心,究其原因是崇祯皇帝很开心。当然了,很多官员对收复吕宋很不以为然,但是皇帝他老人家高兴,咱也不至于过去泼凉水。

还有一点就是,大明王朝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接到不外乎就是什么地方被后金军队攻陷,那里又起兵祸,几乎就是坏消息占了主流,现今大明王朝好不容易开疆拓土,这难道不是一件只得庆祝的事情吗?

但是俗话说得好,叫乐极生悲啊。朝廷好不容易喘口气,顺带着开疆拓土,但是坏事连相就找上门了。厂卫以及宣大、山西、陕西、热河相继传来紧急消息,说蒙古察哈尔林丹汗因为怀恨朝廷,不日将举兵犯边。

这条消息传来,不抵于一桶凉水将皇帝、朝臣们浇个透心凉。吕宋刚刚吃下,就怎么“消化”吕宋的问题,朝廷还在扯皮;虽说平息了西南的叛乱,但是西北的民变、东北的后金还在困扰着朝廷。

最为要紧的是因为财政连年赤字,朝廷几乎处在破产的边缘。现在朝廷好不容易回过来点气,好家伙,蒙古又出来挑事了,这让明朝的君臣对察哈尔林丹汗无不咬牙切齿。本来朝廷已经与察哈尔部达成协议,明朝每年向察哈尔部提供物资,察哈尔不准扰边并同明朝共同抵御后金的进攻。

但是察哈尔部忽然毁约,并企图进犯明朝边界,这让明朝的君臣是又急、又怕、又惊、又怒。急的是现在朝廷的状况已经趋于好转,夺取吕宋使得朝廷获得宝地(当然很多朝臣并不认同这点),假以时日,明朝的中兴不是梦,但是察哈尔这么一闹,朝臣、皇帝此前的努力怕是要付之东流了。

怕的是现在朝廷对付后金已经是很吃力了,在加上西北的民变,朝廷是左支右绌,好不容易稳定局势,将后金的势力赶到广宁以东,西北的民变也即将被洪承畴以及杨嗣昌、耿如杞镇压下去了,在这个时候,察哈尔部突然来怎么一下子,实在是让明朝君臣措手不及。

蒙古察哈尔部大兵压境,朝廷单凭布置在宣大一线的兵马挡住蒙古察哈尔部的进攻爱明朝君臣看来实在是有点悬啊,所以从哪里调兵增援宣大一线就成了明朝君臣考虑的要问题。

在明军的战斗序列里,最为精锐的无疑是关宁军,但是任谁也不敢随意调动关宁军,如果后金军队趁关宁军西调之机东犯,损兵失地之责是谁也担不起的。至于说朝廷布置在热河的兵马,朝臣们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开玩笑,布置在热河的兵马连自保都成问题,还调人家增援宣大?

洪承畴以及杨嗣昌率领的西北部队,人家正努力的镇压西北的民变呢,要是抽调他们的部队,那洪承畴以及杨嗣昌之前的努力肯定是要付之东流的,要知道农民起义军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要是这次镇压不了起义军,今后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镇压他们,而这个代价朝廷几乎是付不起的。

惊的是本来蒙古察哈尔部与朝廷是相安无事的,这回察哈尔部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病,冷不丁的来怎么一下,你蒙古察哈尔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是你闲的没事了还是你与后金相勾结了?

怒的是你蒙古察哈尔部已经与我明庭达成了协议,两家共同抵御后金的疯狂进攻,我明庭在财政快要破产的时候还要付出大笔的金钱给你,到现在你还来扰边,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怎么着啊,你蒙古察哈尔部登鼻子上脸也不是这么干的,所以明朝的君臣非常的恼怒。

因为蒙古察哈尔部即将犯边,所以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怎么样抵御此时的蒙古犯边行为以及之后怎么样来教训一下这个桀骜不驯的蒙古察哈尔林丹大汗,这次一定要教训一下这个胆大包天的哈尔林丹大汗,要让他知道,明朝可不是一个软柿子,人谁都可以随随便便的来捏。

至于怎么样“消化”吕宋,崇祯皇帝命令朝臣,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最迟不过五天,必须拿出解决方案。内阁一众人等听到崇祯皇帝此刻的命令,觉得脑袋都大了一圈,本来对于如何“消化”吕宋,朝臣们的意见就很不统一,现在崇祯皇帝要内阁在三、五天之内拿出解决方案,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不过内阁、朝廷里还是有明白人的,这些人知道,皇商可是和十大商帮有着不同寻常的交往,而皇商的背后是谁啊,那是皇上啊,再加上皇上对商人的态度以及对一些祖宗法典的异议,这些都昭示着一些什么事情。

于是在有心人的探寻之下,一些官僚有些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这些人为了迎合皇上,也为了在今后的政治生活中增加资本,在加上事情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的时候,所以这些大臣们终于讲出了皇上不愿讲的话。

朝廷没有钱,但是十大商帮可是有钱啊,那就要求十大商帮来筹措为建立吕宋行省所需要的钱、粮等物资。当然了,朝廷并不是无偿的让商帮出血,那样的话不就是饮鸩止渴了,与民争利了吗。朝廷会拿出让这些商帮动心的条件出来。

朝廷拿出的条件就是废除大明皇朝立国以来歧视商人的所有法案。并允许所有商人可以考科举、做官。这一陈条的提出在朝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就现实情况而言,在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对商人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但是即使是名存实亡,但是很多官员依旧不愿改革朝廷的某些制度,他们顽强的抱着旧有的制度不放。而这些官员就成了阻碍朝廷实现这一政策的最大的阻力,而其中法对尤为激烈的就是东林的部分大臣。

现实要求朝廷必须改革某些所谓的“祖宗家法”,但是这些顽固的大臣们一就不愿意朝廷有丝毫的改变,于是这些顽固的守旧大臣与既得利益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要是放在平时,崇祯皇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这些大臣去争辩,反正到时候这些政策还会实施。

但是蒙古察哈尔部犯边在即,朝廷是没有功夫来听这些老夫子的言论,在内阁与朝臣就此项政策争论不休之际,崇祯皇帝强行通过此项政策,但是即使皇帝强行通过,要颁行天下,还需要内阁同意。

于是为了取得内阁的支持,崇祯皇帝将内阁召集起来,摆事实,讲道理,企图令内阁同意自己的主张。其实内阁还是比较赞废除限制商人政策的。毕竟内阁不乏开明人士,再说这些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的老油条都知道,这些限制的政策其实都不可能落到实处。

再加上自从景泰年间,允许“绢纳”之后,实际上商人已经可以当一些低级官吏了。由于商人地位的提高,也影响了商人与士人阶层的关系,也改变了士人对商人的印象。所以内阁之中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异议。

现实情况是盐商之子可以考科举、商人也可以通过“绢纳”充当低级官吏,那现在朝廷彻底放开对商人的限制措施也不是不可以,再说了,朝廷要是真放开了这些限制措施,商人理所应当的感谢天恩浩荡,然后就要感谢我们这些位于中枢朝廷大臣,即讨好皇上,有卖好给实力雄厚的商人阶层,这何乐而不为啊。

至于说那些脑袋一根筋的御史言官以及守旧大臣,找个时间给他们开个会,统一一下思想,让他们认识到此项政策对自己“党派”的好处,他们呢,是不会誓死反对此项政策的,最多他们在闹一阵子就好了。于是此项政策在朝廷的吵闹声以及崇祯皇帝、内阁的强力推行之下,颁行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