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黑山大战 3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28

增援袁崇焕的京军在经过十天的行军后,到达了广宁。对于京军的到来,袁崇焕是有喜有忧啊。袁崇焕喜的是朝廷派出的援军竟然是颇具战力的京军,这就让袁崇焕在与后金部队对阵的时候,心里稍微的有底了。

袁崇焕所统帅的辽军,虽然说在整个明军的战斗序列里,是最有战力的,不过因为辽军的扩充,新兵的增多,战斗力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所以朝廷派遣的京军过来,为袁崇焕省了不少的麻烦。

袁崇焕忧的是朝廷派来的京军,自己能不能管得了这帮“骄兵悍将”。根据朝廷兵制,统兵权与调兵权是分开的。这么做虽然能避免造成统兵将领的专权,但是也形成了兵不识将;经不识兵的情况。

这样的话,统兵将领的权利就被大大的削弱,也造成了另一种情况的生,就是虽然身为大军主帅,往往只能对自所统帅的兵马实行有效的管理,而对于因为战事而暂时归属自己的兵马,主帅的命令就显得有些苍白了。

将帅不和的状况是时常生,一些将领对主帅的命令阳奉阴违,在战场上,有些将领往往是出工不出力,对于明军的这种种弊端,袁崇焕是心知肚明,所以袁崇焕很是担心,自己能不能指挥得动这支从京城调来的兵马。

在援军没有到的时候,袁崇焕愁,援军到了,袁崇焕还愁。袁崇焕明白,这场大战对明朝与后金都很重要,守住了黑山,广宁就没有任何危险,朝廷就掌握了一个完整的辽西,进而图取辽东,平定后金的叛乱也就大有可为。

所以此战,明军必须胜利,而要取胜,明军必须要上下齐心。而袁崇焕就担心因为种种原因,将帅之间、明军上下,他不齐心。真要到紧要关头,朝廷来的援军真要弄出什么要蛾子,袁崇焕哭都来不及。

所以在援军到来之后,袁崇焕并没有急于出兵救援黑山,而是加紧整训兵马。袁崇焕打定主意,在兵马没有整训好,将领没有统一之前,坚决不能出兵,否则大军要是出西平堡一步,那就必败无疑。

于是在袁崇焕的主持之下,辽军于京军一起在广宁开始了紧张的整训。对于袁崇焕主持的这场整训活动,京军的一些将领很有看法。在这些将领看来,自己在乙巳之警中,已经和后金的兵马交过手了,还用得着整训吗?

而抱有这种想法的京军将士不在少数,而且因为京军是朝廷用重金打造的,而京军中的军官大部分是由京城讲武堂出来的,可以说京军大部分军官都是天子门生,所以京军大部军官都自我感觉良好,其中有的京军军官还有些看不上辽军。

而袁崇焕所带领的辽军,也很看不惯京军,觉得这帮京军都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所以辽军的军官也有些看不上京军,所以明军两部是互相看不上对方,所以每当袁崇焕召集众将议事的时候,辽军与京军可谓泾渭分明。

面对着这种状况,袁崇焕也觉得有些无奈,不过好在京军都知道袁崇焕的威名,再加上崇祯皇帝的严令,京军在辽东期间,一定要听从袁崇焕的命令,所以京军在袁崇焕的面前还是很老实的。

不过不管是辽军还是京军,因为主帅的关系,辽军的统帅袁崇焕,深受儒家教育,和操练京军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又大有关系,所以两军的军官和士卒都很终于忠于崇祯皇帝,所以在经过近两个月的整训之后,两军的关系有所缓和。

而对于袁崇焕在广宁整训近两个月,迟迟不兵救援黑山,朝廷上可谓是争论颇多。要知道数十万大军齐聚广宁,需要大批的粮草,而朝廷财政紧张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所以户部一直是叫苦不迭。

而朝中的有些大臣对于袁崇焕迟迟不就黑山,也很有看法,于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大臣开始上疏朝廷,要求朝廷催促袁崇焕,赶紧出兵与皇太极决战,以震军威。而户部尚书毕自严却保持了沉默,因为他的兄弟毕自肃是袁崇焕的老部下,所以毕自严对袁崇焕在广宁整训兵马一事不闻不问,只是尽力提供前线所需粮草和兵饷。

内阁接到部分朝臣要求袁崇焕尽快出兵的奏章之后,也对袁崇焕整训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钱龙锡等人认为,京城离黑山前线太远了,所以前线的一些事情朝廷并不了解,所以还是尊重前线将领的判断的好

而钱谦益等人认为,朝廷财政紧张,西北大旱,而且民变不断,再加上北方察哈尔蒙古不稳,所以还是赶紧与后金决战,然后京军回防京城,以应变蒙古可能的犯边行为,再说,在怎么耗下去,朝廷的财政可能要支持不下去了。

而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个人,对朝廷的争论,却保持了沉默,其他的一些大臣问他俩对此事的看法,这二位愣是不表态。

其实温体仁和周延儒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一直在揣摩崇祯皇帝的态度,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大臣对一些朝臣要求朝廷下旨催促袁崇焕尽早与后金决战的看法嗤之以鼻。

其实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大臣们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他们明白,现在能收拾辽东残局的只有袁崇焕一个人,如果这次朝廷催促袁崇焕尽快与后金决战,而袁崇焕遵从朝廷的旨意,与后金决战而大败的话,辽东怎么办,还有谁能像袁崇焕一样上辽东稳住局面。

所以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大臣力挺袁崇焕,而兵部尚书孙承宗也公开表态支持袁崇焕。而温体仁和周延儒在经过一段不断的时间观察后,他俩感觉崇祯皇帝的态度好像是偏向袁崇焕的,所以这两位终于公开表态了。

而袁崇焕和孙承宗一样,是中立派,但有些偏向东林,所以刚开始争论的时候,朝廷大臣们尚可平心静气的展开讨论,不过当温体仁和周延儒表意见之后,朝廷中的争论就带有不少的火药味了。

温体仁和周延儒公开支持袁崇焕,这就让钱谦益等东林骨干有些恼火了。在钱谦益等人看来,温体仁和周延儒等人这纯粹是对东林的挑战,于是钱谦益等人纷纷掉转枪口,对温体仁和周延儒展开猛烈的抨击。

钱谦益等人纷纷弹劾温体仁和周延儒,说温体仁和周延儒身为阁部大臣,责任重大,却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钱谦益等人还是很明智的,没有将火撒到袁崇焕的头上,一方面因为袁崇焕只能说也是和东林交好,就怎么撕破脸皮也不好。

在一方面,袁崇焕的坐师是孙承宗,而崇祯皇帝对孙承宗、袁崇焕那可不是一般的信任,所以就因为这小事与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公开决裂,那可是不明智的事情,所以钱谦益等人弹劾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奏章中,还是有所保留的。

袁崇焕也听闻了朝廷对他光整训军队,不思出兵救援黑山的争论,所以袁崇焕也写奏章向朝廷说明情况。袁崇焕说后金集结主力兴兵攻打黑山,而自己所部官兵新兵颇多,而增援的京军对辽东的情况又不熟悉,面对凶悍的后金骑兵,明军非经相当时间的整训才可以和后金进行决战。

朝廷在接到袁崇焕的辩白奏章后,再加上和稀泥的崇祯皇帝的明确表态,崇祯皇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分明是力挺袁崇焕,再加上户部尚书毕自严都没抱怨什么,所以朝廷之间的争论渐渐的平息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