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12

台湾大捷,当然要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但是朝臣们对如何封赏这些将士,尤其是如何封赏郑芝龙有些分歧芝龙的背景有些复杂,他出身于一个南安一个官吏家庭,原名一官,字飞黄,后改芝龙。

郑芝龙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因为家庭生计困难,带着他的两个弟弟芝虎与芝豹到澳门投靠舅父黄程,黄程是个海商,他见郑芝龙非常能干,就把他留在身边,协力商务,后来郑芝龙在到吕宋经商的时候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文,并在此期间入了天主教。

之后郑芝龙在经商期间,可以说是亦商亦盗,并且郑芝龙在日本经商期间,娶了平户侯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

对于这样一个背景如此复杂的人,朝廷该如何的封赏?原先郑芝龙归顺朝廷的时候,因为他是带着一支舰队归降的,所以朝廷就任命郑芝龙为福建水师副都督,现在他率领水师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立下大功,任命他统帅朝廷在东南的水师也不过分。

但是这个郑芝龙在归顺朝廷后也不怎么安分,郑芝龙在归顺朝廷后,在泉州安平镇大兴土木,大有占山为王的意图;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舰队与商船队,在没有通过市舶司,偷逃税款的情况下,擅自与外商进行海贸。

要知道,在明朝时期,对外贸易是非常挣钱的。自从朝廷开放海禁以来,每年为朝廷带来数百万两的白银收入,史料记载,西班牙等西方殖民者从美洲等地掠夺来的白银,几乎都流入到了中国。

通过海外贸易,郑芝龙可谓是富可敌国,但是郑芝龙的这种行为却极大的影响了朝廷的海关收入,所以朝廷内各大臣对郑芝龙多有诟病。于是对如何封赏郑芝龙大家就出现分歧了

有些大臣说郑芝龙是有大功,但是他的一些行为确实违反了国法,再说郑芝龙的那支舰队,不只有皇上,是只有“一官”。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是不是考虑将郑芝龙调离福建,然后将瓦解郑芝龙的舰队,收为己用。

有的朝臣就反对这种意见,因为不管怎么说,郑芝龙都是这次台湾之战的功臣,对于这种“鸟尽弓藏”的行为,是不是会寒了边疆将士的心啊;还有,如果朝廷这么办的话,是否会刺激郑芝龙,使他心生叛意。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但是总的来说,因为郑芝龙的种种作为,朝臣们是不信任他的。现在分歧是现在动他,还是等朝廷准备充足之后在动他。大臣们众说纷纭,根本形不成统一的意见。

最后韩犷、钱龙锡、刘鸿训等阁员与吏部尚书成基命商议了一下,最后吏部尚书成基命说:有功不赏确实会寒了边关将士的心,但是郑芝龙的种种行为确实不妥。依臣看来,不如任命郑芝龙为福建、广东水师都督,并把署衙迁往广东新安县的香港。

成基命的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好的,郑芝龙的根据地不是在福建泉州安平镇吗,那好,朝廷将你迁移到广东新安县的香港,把你调离你的根据地,然后朝廷在慢慢的削平你的势力,再说新安县的香港也是一个良港,适于停泊大型船舶,你郑芝龙也没有理由拒绝朝廷的调令啊。

郑芝龙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将领的封赏问题就好办了。聂青云被任命为台湾总兵,负责防守台湾、澎湖;傅有成被任命为浙江水师都督,至于台湾知府的人选,吏部挑选,然后报内阁讨论。

既然事情已经定下了,内阁回到值班房后,立即起草圣旨。起草完毕后,送入乾清宫,加盖玉玺后,由行人司火的送往福建。

台湾的事情解决之后,朝臣们又开始为新年庆典忙活了起来。朝廷双喜临门,台湾大捷,皇后有喜,朝廷理应大肆的庆贺一下。皇上的一些礼仪行动都要礼部来办,所以新任的礼部上疏徐光启最近很忙。

由于西北严重的旱灾,致使流民激增,虽然朝廷想尽了办法去赈灾,可是收效甚微。而忙碌之中的徐光启恰好知道,从西洋引进来的一些农作物有些是耐旱的品种,而且亩产还算可以,所以徐光启就上了一道奏疏,请求普及一些西洋引进的一些农作物。

从明朝中期以来,外来的农作物就不断的被引入到了中国,比如玉米、甘薯等。这些农作物在一定的范围里也被广泛的种植,不过没有普及,所以大家对这些农作物还不算太熟悉。于是内阁就找来徐光启,问一问具体情况。

徐光启对这些外来的农作物还算比较了解,就向内阁说明了这些农作物的特点。内阁一听,心说徐光启这个人说的应该是实话,既然有这么优良的农作物,那是应该普及,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在一地试种之后,再说吧。

于是内阁与徐光启写了一个折子,请求皇上在热河以及延安府、蓟镇试种一些西洋引进的农作物,堪坎效果如何,要是效果好的话,就在全国普及耕种。奏章很快就回了内阁。

皇上完全同意内阁的主张,要内阁斟酌处理。内阁接到皇上的批复后,又立即请来户部与工部,来协商玉米等农作物的试种问题。户部掌管全国的钱粮,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种田要有种子,还要派人去指导,当然兴修水利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要这两个部门全力配合。

两个部门看到有皇上的命令,他们当然不敢怠慢。不过说道要试种,那少不了种子,可是户部没有啊,于是户部向内阁说户部没有这些农作物的种子啊。

内阁看看徐光启,徐光启说他知道哪有种子,不过可能不够,不过既然已经解除海禁了,不如从西洋人那里买些,至于种法,也可以向那些西洋人请教。内阁一听,这也是一个办法,那就这么着吧。

于是户部与工部与工部加紧准备,两部都派出人手到热河以及延安府、蓟镇,去办理相关事宜,开种之前不得要先准备准备吗,否则一开春,怎么耕种啊。

当然,为了庆贺新年,达到普天同庆的目的,崇祯皇帝在向怎么让普通的民众过的好一些,至少不能让他们起来造反啊。崇祯想来想去脆减税吧。

不过国家正税是不能再减了,否则就不足以支撑国家的正常的开支了。崇祯皇帝在即位之初虽然恢复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但是张居正在施行改革的时候,虽然对国家赋税做出了调整,但是不是很彻底。

而当崇祯在恢复张居正的赋税制度的时候,恢复也是很不彻底。毕竟张居正改革的赋税侵犯了地方上氏族大户的利益,所以地方上的反抗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崇祯重新实行的时候,因为国家财政的问题,所以对底下的一些小动作也是视而不见。

那这就造成了,虽然恢复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但是民众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崇祯现在能做的只是尽可能不在加重民众的负担而已。崇祯思来想去,干脆,做个表率,停收崇祯四年以及五年的金花银吧。

金花银是在万历晚期新增的税种,这个税是皇家征收的,收到的税款后也不入国库,而是进入皇帝的内帑,是皇帝个人的私人收入。崇祯心说,一步一步来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改革不能急躁,从上而下,循序渐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