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17

任命梁廷栋为遵化巡抚的事情就这么的定下来了过,钱龙锡和孙承宗那里又传来消息,说是以方哲等为的几十个蒙古部落纷纷要求内附,因为事关重大,没有朝廷明确的旨意,钱龙锡和孙承宗不敢决断,所以请求朝廷明示。不过在奏章的末尾,钱龙锡和孙承宗表示朝廷应该积极的应对蒙古要求内附的请求。

内阁接到这份奏章后,韩犷等人就开始了紧急的磋商。因为钱龙锡和孙承宗在奏章里表示同意接受蒙古内附的请求。随意内阁当中,也比较倾向于接受蒙古内附的请求。对于朝廷如何对待归附的蒙古部落,那就按照朝廷惯例就好了。

大明王朝对待归附蒙古部落的办法,一是:有些蒙古部落在草原实在是混不下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些蒙古部落领就带领这所辖民众,迁移到明朝的边境地区,然后上表请求明朝政府接纳自己。

对于这种情况,明朝就在边境地区划出一块土地,然后任命要求归附的蒙古部落领官职,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然后这些蒙古人就是大明王朝的子民;军队就是大明王朝的军队。而这些蒙古人也是十分忠于明王朝的。

还有一种就是一些蒙古部落看到明王朝十分的强大,而自己又靠近明朝。为了保全自己的部落,那怎么办啊,干脆就向明朝皇帝上表,要求归附朝廷,年年给朝廷上供。但是,这些蒙古诸部名面上归附明朝,但是暗地里,一直不服明王朝的管理,是找机会要捅明王朝几刀。其中的代表就是明初的兀良哈部。

当然,内阁不可能让这些要求内附的蒙古部落仿照兀良哈部的例子。内阁的计划是让这些要求内附的蒙古部落迁移的明朝的边境地区,后朝廷提供钱粮让他们安家落户。而那些蒙古领,朝廷一律赐予官职,还是让他们统领所辖部落。总的来说,就是给那些蒙古部落高度的自治权

内阁拟定完计划以后,就送交到了崇祯皇帝那里。崇祯皇帝看到钱龙锡和孙承宗的奏章,以及内阁的处理意见以后,开始觉得很好,但是崇祯仔细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啊。想想后,崇祯才恍然大悟。

如果把要求内附的蒙古部落全迁移到明朝境内,先,这要花费朝廷多少的钱粮,如果实在朝廷财政充裕的情况下还可以,但是,现在朝廷没有钱;再有,那么多蒙古民众前来归附,朝廷有那么多的土地来养活他们吗?现在朝廷连中原的民众都快养不活了。

所以崇祯皇帝思量了一会儿,就吩咐王承恩,让内阁大臣到德政殿见驾。等到内阁大臣到德政殿后,崇祯皇帝已经在德政殿里了。

群臣施礼后,崇祯皇帝就开始说正事。崇祯皇帝说道:难道非得让这些蒙古民众内迁吗?

内阁看到皇上对内阁草拟的意见有些不同意。内阁大臣思量了一会儿,韩犷说道:蒙古事务衙门曾经提出过一条意见,就是不内迁要求内附的蒙古,而是将内地的民众迁移过去。然后任命那些蒙古部落领为武官,而民政事务官员由朝廷派遣。

崇祯皇帝一听,这是一个好办法啊。以往内附都是内迁,朝廷还要花钱置地来安置那些蒙古民众。这一回如果搞外迁,即增加了朝廷在草原的影响力,又能有效的控制内附的蒙古部落,何乐而不为。

内阁看到皇上偏重于外迁,成基命就出列说道:启禀万岁,如果要外迁,朝廷是有些困难的。先,如果要外迁民众的话,有多少民众愿意到塞外生活;其次,朝廷怎么来保护这些外迁民众的安全;再有,朝廷是不是有足够的钱粮在塞外建造城池。

对于成基命提出的疑问,崇祯皇帝也是很犯难。毕竟在明朝的时候,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到塞外生活的,毕竟在明朝民众的心里,塞外是不毛之地。

还有,朝廷是不是有足够的防卫力量来保证迁徙到塞外民众的安全。本来朝廷的军力就有些不够用。如果在征召军队的话,朝廷到底能拨出多少钱粮,是不是能够组建一支有实力保卫塞外民众的军事力量。

李标思量了一会说道:蒙古事务衙门的想法不失为好的办法。如今因为天灾,北方有很多的流民,朝廷为何部把这些流民迁移到塞外,让他们在塞外安家,然后在这些流民当中挑选精壮,组成军队,保国安民,这样朝廷即解决了部分流民的问题,又保障了朝廷在塞外的安全。

众人听到李标的建议以后,都觉得是一个好办法,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朝廷没有钱。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没有钱粮是不行的。而恰巧朝廷财政困难,连官员的工资都快不出来了,那里还有钱来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

王祚远说道:既然不能大规模的移民,那就先迁移一部分民众到塞外,在靠近遵化和辽西的热河地区修建一座镇城,两座路城,阵稳脚跟后,然后逐城推进。

众人听完后,觉得这个办法好,步一步的来,怎么干还能打消那些蒙古部落对朝廷疑虑。于是在德政殿,崇祯皇帝于内阁共同决定,先期在热河地区修筑一座镇城,修好之后,迁移三万民众过去。等到安顿好这三万人后,在修筑两座路城,修好之后在迁移四到五万人过去。

不过这个镇城修在哪里,这是问题。最后众人决定,将城池修建在塞外滦河的边上。之所以修建在这里,一是因为这里是喀喇沁方哲部的地盘;二是这里土地比较的肥沃,有力于耕种。所以才选择这里修筑城池。

既然皇上和内阁已经达成共识,所以内阁就在德政殿草拟圣旨,当崇祯皇帝看过之后,由司礼监加盖皇帝的玉玺,然后由通政司快马。往钱龙锡和孙承宗处。

在洪山口大营,钱龙锡和孙承宗接到圣旨之后,相视一笑,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有了圣旨之后,钱龙锡和孙承宗更有底气了。钱龙锡想想后,就和孙承宗商量,干脆在大营之中再次宴请那些蒙古领,然后在向他们宣布朝廷的圣旨。

孙承宗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孙承宗命人开始布置大营,准备迎接那些蒙古领,而钱龙锡则是亲自书写请帖,邀请那些蒙古领前来赴宴。

等到了晚上,明军大营灯火通明处处是欢歌笑语。就在酒席之上,钱龙锡和孙承宗拿出圣旨,向那些要求内附的蒙古诸部宣读朝廷的决定。

那些蒙古领听完圣旨之后,都是欢欣鼓舞,明朝不仅同意他们的内附请求,还赐予爵位与他们,怎么能不满心欢喜,在圣旨之中,崇祯将那些什么亲王啊,郡王,公爵、侯爵之大把大把洒向那些蒙古领,几乎要把他们砸晕了。于是乎,根本就没有人出来反对明朝在他们的地盘上修筑城池,派遣官吏。

在他们的心中,反正是要归附明朝的,明朝要在自己的地盘筑城,可以;派遣官吏,也行,反正那些明朝派遣的官员只管城中的事情,不妨碍自己的利益。钱龙锡和孙承宗看到这些蒙古领这么的上道,他们心里是更加的高兴了。

酒会一直持续到凌晨。这一场酒会,大家都喝醉了,所有的归附明朝的蒙古领都是留宿在明朝大营当中。等到第二天,钱龙锡和孙承宗再次和那些蒙古领开会,因为朝廷要为他们准备金制的文牒和大印,所以他们还是要留在洪山口的。

崇祯三年元月十五日。明军洪山口大营旌旗招展。朝廷正式册封蒙古诸部的圣旨、文牒和大印送交到了钱龙锡和孙承宗处。

在明军大营,钱龙锡和孙承宗十分正式的将这些东西交到蒙古贵族的手里,其中方哲被册封为喀喇沁亲王、哈喇慎诸部领有的被封为郡王、有的被封为国公、公爵。总之,明蒙双方都十分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