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69

皇太极率领大军徐徐退往后金地界,当路程走到一半的时候,前方的斥候现一名伤痕累累的后金信使队斥候的长官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觉得事情重大,所以他赶紧向汗王禀报。皇太极接到消息后,心里觉得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所以皇太极命令,赶快将这名信使带过来。

由于这名信使伤势比较的重,在加上连日的劳累,已经陷入昏迷,皇太极立刻命令随军的医生救治这个信使。在草头医生的玩命救治之下,信使终于清醒了。由于斥候现信使的时候,没有现什么公文,所以皇太极只能通过信使来了解详情。

这个信使的第一句话就把皇太极弄蒙了。信使通报说广宁被袁崇焕攻占了。皇太极脑袋一声,他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来。皇太极身边的大臣赶紧围聚在皇太极身边,大臣们看到皇太极脸色苍白,赶紧劝慰皇太极。

皇太极摆摆手,让众位臣子放心,皇太极又整理了一下情绪,又像信使问到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信使回答说袁崇焕大军突然出兵广宁,广宁守军不敌,只得败退,济尔哈朗大人和索尼大人派出了几路信使要联系大汗,在下被派出时,明军已经进兵东柳河了。

皇太极大骂济尔哈朗和索尼是笨蛋,竟然让明军把广宁夺了过去,但是皇太极知道,现在是说什么都晚了,只能尽可能的减少损失,以待来日在战。皇太极当即命令两白旗星夜赶路,回到沈阳,支援济尔哈朗和索尼。

在皇太极悉心的安排之下,后金军队一部分前去支援沈阳,以防止明军趁后金空虚,进一步的侵占辽河以东的地方。而后金主力部队,在皇太极的布置之下,军阵更加的严整。对于皇太极的这种安排,有些人是不以为然的。

部分两红旗、大多数两蓝旗的士兵、将领对皇太极是有怨言的是这也不能怪他们,谁让皇太极因为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关系,老想着削弱人家。

当沈阳的消息传到两红旗和两蓝旗的时候,两红旗和两蓝旗更加的不满了。实际上,两蓝旗就反对皇太极绕道蒙古,进攻明朝。但是皇太极一意孤行,两蓝旗只好听命,等到打仗的时候,皇太极还偏偏叫两蓝旗外加两红旗去攻坚,致使两蓝旗和两红旗伤亡惨重。

于是在两红旗和两蓝旗,一些怪话流传开来。这些怪话的流传,极大的削弱了皇太极在两蓝旗和两红旗中的威信,也是正因为这些怪话的流传,两红旗和两蓝旗与两黄旗也有了严重的对立。

当然,这些怪话也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当中,皇太极也是十分的气愤,但是面对明军逼近辽河的严重局面,以及大军要防备忠于明朝的蒙古军队的袭扰,现在的皇太极没有工夫去搭理这些怪话和制造、传播怪话的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太极会放过这些人,对于污蔑自己,打击自己权威的这些人,皇太极是恨的咬牙切齿,皇太极在暗地里誓,等到有一天,一定要那些人为今天的所作所为副食代价。

相对于皇太极,崇祯可算是扬眉吐气了,孙承宗不付众望,打退后金的进攻,而袁崇焕更是表现良好,夺回广宁,进抵东柳河。应该说皇太极的失利成就了崇祯皇帝。在明朝方面来说,这是一次重要胜利,有了这次的胜利,崇祯皇帝可以有更加从容的时间来处理朝廷内部的事物。

崇祯皇帝为了保住内阁,保住孙承宗,可谓是花了大力气。从孙承宗带兵出征开始,崇祯皇帝就命令前线的战报全部都先要送到自己的手里。对于皇上的作为,内阁开始很理解的接受了,但是战报经皇帝在转到内阁大臣手里的时候,这些内阁大臣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对与从孙承宗和袁崇焕处传来的战报,崇祯皇帝全部进行了删改,等这些战报传到内阁和朝廷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已经和前线的真相大相径庭了。

内阁中合了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十几份战报,大概的算了一下,他们竟然现,袁崇焕在夺取广宁的战役里竟然斩杀后金士兵、将领达千余人,堪称明朝与后金在辽东争夺战中,最为辉煌的一次大胜。

而孙承宗的战报更是离谱,根据战报上说,孙承宗率领大军,与后金展开的数十场的血战,斩杀、击伤后金士兵六千有余,解救被后金掳掠的民众数万人,在最后的一次战役了,孙承宗联合蒙古友军,大胜后金,就在这次的战斗之中,孙承宗军就斩杀后金士兵接近两千余人,杀伤后金士兵无数。

内阁拿着这些战报连连的苦笑,心说:我的皇上啊,就是作假也不能这么的夸张吧。如果这些都是真的,何不让孙承宗、袁崇焕提大兵直捣沈阳,剿灭后金?到时候孙承宗、袁崇焕回朝,这个谎可怎么圆啊?

就在内阁苦思对策,怎么来帮皇上、孙承宗和袁崇焕圆谎的时候,朝廷里的大臣们可是开了锅了。他们刚开始传阅战报的时候,都被战报上所写战果所感染,一个个都那么的**飞扬,好象明军即将攻克沈阳一样。

相应的,由于这些“辉煌”的战报,使得攻击内阁和孙承宗的声音渐渐的弱小起来。等到战报接二连三的从皇上那里出来以后,众多的朝臣觉事情有些不对头了。这孙承宗和袁崇焕也太能打仗了吧?

当然众人也不是怀疑孙承宗和袁崇焕的能力,毕竟在眼下的朝廷大臣当中就数这两位最会用兵,最会打仗。可问题是战报里写的是不是都是真的?

大臣知道,后金士兵是十分厉害的,自从建酋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朝廷无不是接到哪里兵败了,或者是后金又攻占了哪座城池了等等这样的消息。突然之间接到这样大胜的消息,众位大臣们有些接受不了。

对于这些战报,朝臣们从开始的欢喜渐渐的转变成了疑问。大臣实在是有些接受不了这样的战报,尤其是一些反对派大臣和一些清流。在战场上,虚报战功是常有的事情,在朝廷里的大臣大多对这种事情是睁只眼,闭只眼。大家都在一个朝廷里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犯不着为了这些事情搞的大家不愉快。

虽然说反对派想拿战报的事情来攻击孙承宗和袁崇焕,说他们虚报战果、瞒皇上,这顶大帽子一盖,保准把孙承宗和袁崇焕拉下马来。但是情况是,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来,战报是从皇上那里出来,依照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性格,他们又不会作假的,那明显是皇上在包僻他俩吗。

反对派当然是不会和皇上作对的,他们知道,只有顺了皇上的意,他们才能重新夺回权利,所以他们集体失声了。但是一些清流蹦了出来,这些清流们开始指责战报不实,要求严惩虚报战果的有关人员。

崇祯皇帝看到清流的奏章后,召集了内阁在平台议事。崇祯在见到内阁大臣后,将清流的奏章交到内阁的手中,并指示内阁赶紧摆平这些清流大臣。

由于这些清流在政治观点上倾向于东林,在加上这些人对内阁中的这些大臣很是敬重,所以崇祯皇上把这份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内阁。

内阁十分不情愿的接受任务后,连忙叫上督察院的长曹于卞,四处去拜访这些清流大臣,要他们以大局为重,眼下朝廷需要稳定人心,要用胜利来鼓舞士气,拜托你们了,不要在生事端了。

经过内阁和一些朝廷大员的走访以后,清流也渐渐的失了声。在朝堂上,大家也不互相弹劾了,都平心静气的在一起办公,朝廷难得的出现的一幅精诚团结的样子。崇祯皇帝看到这个样子,也是非常的欣慰,崇祯皇帝突然想到一句话,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