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97

崇祯皇帝看到这种情形,气得都乐出来了,紫禁城,皇宫,何等庄严的地方,这帮大臣竟然能在这种地方打起来,真是破天荒过崇祯一转念,这种事情还真是不是第一次生。

早在英宗皇帝时期,就有朝臣群殴一个人,并将其打死的事件。那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大宦官王镇的鼓惑下御驾亲征,结果兵败土木堡,英宗皇帝被俘。这下子朝廷炸开锅了。

留守京城的监国诚王接到确切消息后,赶紧召集留守京城的大臣们开会。结果开会的,时任锦衣卫指挥使大人也到了现场。因为朝廷大臣本来就十分不满王镇干政,结果在王镇的鼓惑下,皇帝御驾亲征,还被俘虏了,而恰巧这个任锦衣卫指挥使大人还是王镇的一个亲属,朝臣的不满终于爆了。

平时文温而雅的大臣们顿时如火山爆,围住任锦衣卫指挥就是各种批判,后来觉得说的不过瘾,这帮子大臣就开始动起手来,别看这些大臣平时一副一阵大风就能被吹走的样子,动起手来可是不含糊,群情激奋之下将锦衣卫指挥给打死了。

堂堂锦衣卫指挥,统领皇帝亲军,负责替皇帝调查大臣,制造冤狱的锦衣卫指挥大人,在皇宫大内,宫殿之上,竟然被一群大臣给打死了!结果这些大臣还真没有事,诚王赦免了这帮大臣。

和英宗皇帝时期打死人相比,这回闹事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不过也不能让朝廷大臣在怎么闹下去了,崇祯皇帝立刻命令锦衣卫指挥吴猛明带领麾下众锦衣卫赶紧镇压这帮自朝臣。

站在前排的大臣都是官场的老油条,一心能多用,他们吵架的时候一只眼睛都注视着皇帝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皇帝十分的不高兴后,立即停止争吵,恭敬的站好

吴猛明领皇上的口谕后,立即带领他手下的锦衣卫士兵,扑向在广场后部的打架的官员。而在那里劝架的朝廷大老有些狼狈,他们汗流满头,也没有控制住局势,等他们看到锦衣卫士兵凶狠的过来之后,他们知道,皇上火了。

这可是严重的御前失宜事件,他们不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理这帮打架的官员,可是皇上动用锦衣卫过来,而且这帮锦衣卫的动作十分凶猛,那些打架的四品和从三品官员在锦衣卫的拳打脚踢之下,全都老老实实的双手抱头的蹲下。

朝廷大老赶紧的跑到最前排,崇祯皇帝看到局势终于控制住了,大臣们也重新排好队,当然那些闹事的大臣在那里双手抱头的蹲那里。崇祯皇帝的怒火也爆了。

崇祯皇帝愤怒的说道:尔等身为阁僚、寺卿,竟然象市井小民,打架斗殴,身为人臣,礼仪何在,尊严何在?来人,将这些殿前失宜的大臣全部挺仗二十,以儆效尤!

内阁、各部大臣听到崇祯皇帝竟然如此处置这些殿前失宜的大臣后,大惊失色,皇上挺仗如此多的大臣,只有在嘉靖朝的大礼仪之争的时候出现过。再说,处以挺仗之行,是对朝廷大臣的极大侮辱。

还有一点就是,要被处置的大臣大都是个部门的中级领导干部,如果把他们处置了,这些部门长就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了。难道要让这些高高再上的一品大臣们亲自的奔走,来下达朝廷的各项命令吗?

所以这些朝臣们,无论先前有何意气之争,现在都一齐的向皇上求情,请求皇上法外开恩,放这些大臣一马。可是崇祯皇帝真的是生气了,这些大臣竟然把他这个皇帝当空气,在皇宫之内,皇帝的面前,旁若无人的上演起了全武行,这还得了。

你们不是把我当空气吗?那我就把你们当废铁!崇祯皇帝如是的想。

可是朝廷的大臣无论是看在同僚的面子上,还是裙带关系上,他们不能让皇帝把这么多的大臣给挺仗了。大臣们是痛哭流涕的请求皇上开恩,并哀求皇上不要动用挺仗之刑。可是皇上真的生气了,不顾朝臣的请求,执意要动手。

最后是内阁辅出面,向皇上说,现在是非常之时,建酋扣关,现在已经连失数城,建酋的兵锋已经直指京畿,如果现在处置如此多的官员恐怕不妥,不如让他们代罪立功,至少也在建酋兵退之后在行处置啊。

崇祯皇帝也没有真的想把这些打架的官员全部处以挺仗,崇祯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为了让内阁重新的竖立起威望,毕竟自从“大计“以来,内阁和朝廷的主要官员的日子就不太好过,生建酋扣关的紧急事件之后,内阁的处境就岌岌可危了。崇祯皇帝的想法是千万不能让自己辛苦构建的内阁倒台,一定要帮帮他们。

另外吗,就是要好好的教训教训这些大臣,明朝的大臣太牛逼了,有的时候根本就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时不时的犯一下倔脾气,洋洋洒洒的数万言的大骂一通皇上,以显示自己的风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嘉靖朝,海瑞写奏章大骂嘉靖皇帝宠信道教,不理朝政。嘉靖皇帝接到奏章后,大为生气,之后郁郁不乐,没多长时间就驾崩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万历朝时期,一个御史写了一个奏章,大肆指责万历皇帝沉迷于酒色才气,不理朝政,万历皇帝接到这个奏章后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利马把这个御史杀了,但是在众多朝臣的求情下,无可奈何,只能把扳子重重的抡起,轻轻的放下。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崇祯皇帝才会这么的干,崇祯皇帝在内阁大臣的苦苦哀求之下,“无奈“的同意了内阁的请求,但是崇祯皇帝表示,现在知识因为朝政紧急,才网开一面,暂时的放过这些闹事的大臣,等待事情平息,咱们在秋后算帐。

内阁看到皇上终于松口了,都暗地里了松了一口气,只要暂时的保住这些大臣,等到皇上气消了,在找个由头,请求皇帝赦免这些大臣就好了。拖过这段时间,就是胜利啊。

大朝会终于结束了,几百名大臣在寒风之中站了好几个时辰,都快要挺不住了,想想自己在大冬天的,站在无遮无拦的大广场上,和一些政见不同的同僚喷了大半天的口水,本想着搬倒政敌,结果却是一些低级官员惹来皇上大怒,把大伙一顿训,这叫什么事情啊。

温体仁和周延儒大臣也觉得十分遗憾,这个朝会对他们来说诗歌十分好的机会,他们为这次的朝会准备了很长的时间,本想借着京城混乱的时候,召集一大部分对现在中央不满的官员,用犀利的语言,大量的事实,一举打倒现任内阁和东林党,但结果是太差强人意了。

尤其是温体仁,他以为这回是十拿九稳,按照惯例,女真人借道蒙古掳掠边疆,皇帝一定会大怒,怒气冲天的皇上一定会追究相关的责任人,如果没有责任人,皇上差不多也会找一个替罪羔羊。

可是出乎温体仁的预料之外,皇上并没有追究责任人,只是命令朝廷全力组织平息建酋的扰边行为。温体仁想:难道皇上真的这么信任内阁?

但是崇祯皇帝给袁崇焕的圣旨给了他希望,在他的的想法上,以为皇上对袁崇焕失望了,并有些猜忌袁崇焕才命令关宁军出击后金腹地,夺回广宁,而不是命令关宁军来进京勤王。事情太出乎意料之外了,难道有什么事情我自己疏忽了?温体仁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