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26

而此刻的紫禁城里里头都快要闹翻,皇太极绕道蒙古掳掠京畿造成了大明朝廷内部的激烈的斗争些在天启年间投靠阉党的而在崇祯朝受到排挤的官员终于抓到机会反击了。虽然前些天被皇上压下去了,但是因为京城戒严,京军中的纪律部队在城门口的严格盘查,殴打了一些想要外逃的官员,这些官员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己竟然堂堂的大明官员,竟然被那些士兵殴打,这不是反了天吗。

那些被殴打的官员开始憎恨起兵部尚书孙承宗,他们认为孙承宗太目中无人了,竟然鼓惑他建立的京军找自己的麻烦,再说,自古刑不上大夫,他们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平民百姓的面来殴打自己。

这一定是孙承宗指使的,这个愁一定要报,于是这两伙人开始联合起来,一方面他们准备推翻这届内阁,为自己捞区利益;另一方面因为崇祯元年的“大计”,他们可是要被逼到绝路了,新账旧账一起算。

本来,后金扣边,威胁京师,朝廷上下应该同心协力的应付眼前的危局,有什么事也应该暂时的放下。但是这些官员偏不,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什么民族大义、国家利益跟他们都没有关系。

内阁一方面要调兵遣将的应付后金的进攻,另外还要应付这些官员的挑战,刚开始他们还能应付,但是后来那些官员的闹的越来越大,内阁实在是压不住了,弹劾内阁的折子每天都向雪花似的飞来。在巨大的压力下,内阁顶不住了。

内阁只好找皇帝帮忙,崇祯刚开始也没有怎么在意这些折子,但是眼看局势越来越混乱,内阁已经没有办法正常工作了,崇祯皇帝只好举行大朝会,在御前辩论一番,崇祯也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整顿一下这些京官。

就在高起潜回京的这天,崇祯在皇极殿前的广场举行了大朝会,在京城的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出席了这次朝会

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员多。在内城的大街上,一个鸡蛋砸着十个人,其中有七个是官员,而且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其余三个不是皇亲就是国戚。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员,少说也有三、四百人。这么多的人,皇极殿根本就装不下,所以只能选择在皇极殿前的广场了。

而时间,也没有选择以往的时间。照惯例,早朝的时间在早晨五点左右,而官员一般在凌晨三点左右起床,然后整理仪容,到午门前的广场集合。

如果崇祯这么办的话,大冬天的,众多的官员在清晨的寒风中在午门前等一个多小时,然后入宫,又在皇极殿前的广场上饿着肚子互相的喷口水。一些年轻气壮的官员好说,可是那些五、六十岁的官员,天知道他们能不能挺得住,如果再有十几个官员倒下,其他的官员当然无所谓了,反正崇祯看他们不怎么顺眼,要是内阁中的官员倒下就不好玩了,毕竟内阁的官员年岁已经大了。

崇祯皇帝将时间改在了中午,毕竟中午的气温能高些,让那些官员少受些罪。对于崇祯皇帝的决定,大多数的大臣都衷心的拥护,毕竟谁也不愿意饿着肚子在寒风中互相吐口水,要是呛着风可不是那么的好受。

中午的时候,几百位官员齐聚午门,有些官员看见维持秩序的京营士兵,眼睛里都快要喷出火来,如果眼神能杀人的话,维持秩序的士兵已经被杀死好几回了。不用说,这肯定是想要混出城,因为不守纪律被士兵教训过的官员。

官员们等候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午门上的钟鼓响起,众多官员赶紧按照官员等级的大小,迅的排好队。又等了大概半个时辰,宫门打开。众位官员走进到了皇极殿前的广场。

皇极殿前的广场已经作了布置,皇帝的御座皇极殿的门口,两侧是全副武装的锦衣卫卫士,广场的两侧也是全副武装的禁军。

按照惯例,群臣行三叩九拜的大礼,而皇上示意众位大臣平身,因为广场很大,官员很多,站在后边的官员听不清皇帝的话,只能按照前边官员动作做,前边的官员跪他们就跪,前边官员肃立的站着,他们就站着。

因为反对派中,以温体仁和周延儒资格最老,职位最高,自然而然的就以他俩为,朝会刚开始,以温体仁和周延儒为的反对派就对以内阁为的当权派展开的激烈的辩论。

温体仁一开始,就对内阁和东林展开了猛烈的炮轰,罗列内阁几大罪桩:

其一:市米资盗,指责内阁和六部尚书以及一些行政官员赞同同蒙古结盟,在灾荒的时候救济蒙古,而蒙古并没有遵守盟约,让建酋借道蒙古绕边。

其二:谋款诱敌,早在天启年间,袁崇焕就提出“守为正着、为旁着、战为奇着”的策略。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袁崇焕,袁崇焕当然按照他的方法守卫辽西;再说,崇祯皇帝非常重用袁崇焕,给他一些特权,所以内阁中对他的一些做法不置可否。所以温体仁就用这些攻击内阁和袁崇焕。

其三:御敌不利:皇太极率领骑兵围攻大安口等边境重镇,接着突破边关,深入明朝边境地区,威胁京畿地区,内阁、兵部及边关主要将领马世龙竟然无计可施,让建酋耀武扬威。

其四:专恃欺隐:内阁竟然利用皇帝的信任计”的时候殇心病狂的打击异己,陷害无辜大臣,企图把持朝政…

温体仁侃侃而言,细数了九大罪桩,一条比一条狠,大有把内阁、六部等一大批东林及亲东林的官员打入地狱,然后踏上亿万只脚,让他们永不升的架势。

东林和亲东林官员看到温体仁等人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行为,大为气愤,等温体仁说完,曹于汴、毛九华、章允儒等人立刻跳了出来,逐条批驳温体仁罗列的罪状,资助蒙古人是为了拉拢他们打击后金,再说,蒙古不是提前向朝廷预警了吗?

再说所谓的“谋款诱敌”更是无机之谈,在内阁的支持下,袁崇焕收复了大小凌河及右屯,这种收复失地的行为怎么能说是“谋款诱敌”?

“御敌不利”,更始没有根据,建酋势大,但是明军在内阁及马世龙将军的领导之下,节节的英勇的抵抗敌人,使敌人受到重大伤亡。

“专恃欺隐”则纯粹是为阉党及阉党余孽翻案,这是以温体仁、周延儒为的乱党及阉党余孽攻击朝廷大员的愈加之罪。

曹于汴、毛九华、章允儒等人刚辩驳完,又有一些大臣跳出来指责内阁和兵部乱用职权,借京城戒严为由,指使和纵容京军士兵肆机随意殴打朝廷大臣,要求皇上严厉惩罚有关责任人。

对于反对派的指责,内阁和兵部是有枯难言,成立所谓的京军纪律部队是皇上的旨意,京军纪律部队的做法又是皇上授意的,内阁虽然反对,但是事情危急,为了京城的治安和安全,内阁是不得已才同意皇上的做法的,这件事怎么也安不到内阁和兵部的头上啊。

但是气势不能输,东林这边的御史言官跳出来指责部分官员在大敌当前之时,竟然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想着办法的要制造混乱,企图逃离前线,对于这样的官员,朝廷应该治以重罪。

双方你来我往,辩论的好不热闹,辩论激烈的时候,双方鼻子顶着鼻子,在那里互相的谩骂、指责。终于,由于辩论的太过激烈,情绪过于激动,从口水仗升级到了全武行。

别看这些大臣平时看起来文绉绉的,动起手来的声势也挺大,尤其的几百人在皇极殿前的广场,在皇上眼皮子底下,这样的场景是大明开国两百多年难得一见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