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69

崇祯元年的“大比”终于落下了帷幕,从理论上讲,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阅卷评定名次,因此进士们都得意的自称为天子门生是长期以来,大明王朝的皇帝们大多对朝政没什么兴趣,因而所谓主考只是名义上的,有的皇帝只是仪式性的在考场张露一面,有的根本就不理这茬,全部事宜都交给内阁去办。

其实殿试的时间比较短,通常情况下只考策论一道,就是根据皇帝提出的“策问”,回答自己关于一些治国大政的意见。这相当于试题的“策问”通常也是由内阁拟出几种意见再由皇帝选择,大多泛泛无实,贡生们也是以空对空,写上一些歌功颂德的话,反正除了及个别的外,凡是参加考试的都会得到一个“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者是“同进士出身“的头衔。

因为上述的几种原因,崇祯皇帝并没有亲自主持这次崇祯开朝以来的大事,毕竟还要花大心思处理周奎、田宏遇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舅爷。

内阁将初评出来的十二份比较好的答卷送交到崇祯的手中,崇祯皇帝粗略的看了一遍,觉得这些学子的文章写的非常的不错,可就是除了程朱理学的一套性情义理的教条外,好象什么都没有,这些学子们大都只会泛泛的空谈天理,极少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才能。不过还是有几篇文章还算可以,没办法,崇祯皇帝苦笑道能矮子里拔将军了。

崇祯皇帝拣出几份他认为不错的文章,比较仔细的瞧了瞧,其中的一篇文章特别的引起了崇祯的注意,崇祯注意这篇文章并不是因为这篇文章写得特别的好,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署名是史可法。

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历史上是崇祯元年进士,历任西安府推官、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跟随卢象升镇压各地起义军,崇祯十年被张国维举荐升任为都御史,巡抚安庆、卢洲、太平、池洲及河南、江西、湖广等府县军务。崇祯十四年任漕运总督,崇祯十六年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

由于弘光政权建立内部权利斗争,史可法被排挤出朝廷,到扬州督师。顺治二年,满清豫亲王多铎进兵江南,史可法团结扬州民众共同抵抗清军进攻,血战数日,终被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扬州陷落。因为此役清军损失惨重,豫亲王多铎恼羞成怒,下令屠杀扬州军民。清军血腥杀戮十日,死亡八十余万扬州军民,史称“扬州十日”。

看到这么一个历史名人竟然名义上是自己的门生,崇祯心里这个爽啊!崇祯心里其实很是渴望人才的,猛然之间看到这个历史名人就在自己的眼前,他很想现在就提拔任用,不过静下心来一想,觉得不妥。

崇祯皇帝登基差不多一年了,在这一年里他看的多,经历的也多了。在大明这个官场里,乌烟瘴气。“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原来是褒义词,因为明代以来,官员的衣服上历来锈的是飞禽走兽,就是因为大明皇朝的官员们从上到下,贪污**,欺压民众。所以“衣冠禽兽”在明代,渐渐的变成了贬义词。

同时崇祯皇帝也深知“木绣于林,风必催之”这个道理,看来还是让史可法这个好官僚在下面好好历练一番的好。

再者,如果在破格提拔一个刚刚考中进士的史可法,那他自己和内阁就会承担更大的压力,毕竟他刚登基不久,就破格提拔了以洪承畴为代表的一批资历并不太高的大臣,而且这些个大臣还位居要职。

对此,朝廷上和地方上早就议论纷纷,以洪承畴来说,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做过浙江提学道,后任陕西粮道参议,再任未满一年,就被崇祯皇帝破格提拔为陕西一省的巡抚,封疆大吏,另人十分的羡慕。

但自从皇上下令“大计上任用这种没有资力的大臣的开始,陈奇渝,和洪承畴同一年的进士,也被授予一省的巡抚,这就另许多的大臣觉得风向不对了,重要的职位都被些人占据了,我们上哪去呀!

而一些士绅,因为朝廷实行万历初年的新政,失去部分特权,所以十分的不满意,他们以为,是内阁那些东林人使他们丧失了利益,所以他们要找一些帮手,于是,这些的官员和士绅这一回就联起手来,借这次的“大计”中的一些官员,尤其是东林官员,希望借此打倒一些政敌,所以以权谋私,将一些再任的,政绩不错的官员随便找了一个由头,将其整倒,所以也引起了这部分官员的不满,于是,这些官员和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以及那些士绅联系起来。

崇祯元年的新年来临了,朝廷又开始为新年的各种仪式作准备了。而因为新年,各种的势力也停下了暗地里的各种手段,朝局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但是崇祯皇帝并不认为这个朝廷会就此平静下来,党争,这个明末独具特色的政治格局回继续下去,而且在下一段时间里回更加的猛烈,对于自己,能不能应付接下来的时局崇祯心里没有底啊。

崇祯皇帝现在没有什么心情看奏章,于是走下御案,命令随侍的太监打开乾清宫的大门,崇祯皇帝信步走出乾清宫,看到整个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风雪之中,别有一番的风情啊。身后一帮子随侍的太监也巴巴的跟了出来了,外面的风雪虽然说不大,但是这个时节的北京还是很冷的,这帮子太监、宫女们虽说穿的比较的暖和,但是北风这么一吹,还是冻得直哆嗦的,但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那都是小菜一碟,北京的冬天比起东北的冬天来,那简直太暖和了。

崇祯皇帝的近臣王承恩和徐应元相互看了看,知道崇祯皇帝是心事重重,王承恩担心天气这么冷,担心崇祯皇帝在站下去,会得什么病,他向徐应元递个眼神,徐应元也不是什么笨人,和王承恩心领神会,他手一拉站在皇上身边的柳如是。柳如是回头一看是徐应元,只见徐应元用眼神暗示身旁宫女所捧着的大衣,柳如是点点头。

柳如是轻轻的走过去取了那名宫女手中的大衣,又轻轻的走回到崇祯的身边,把大衣轻轻的披到了崇祯的身上。

崇祯一看,原来是柳如是啊。柳如是轻声的说道:皇上,天气寒冷,小心龙体啊!

崇祯皇帝笑了一笑,又直视眼前的风雪,突然说了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柳如是听到崇祯皇帝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不名所以,想问,但是没有胆量问,眼前这个“大哥哥”可是主宰江山,统领亿兆万民的皇帝啊。

崇祯皇帝雪景也赏的差不多了,说是赏雪景,其实就是站在乾清宫外,看着风雪中的外三殿,说实在的,其实在这种天气里,什么都不清。崇祯身后的那些宫女、太监也跟着崇祯皇帝在外面傻站了许久,早就冻得不行了,但是皇帝在那站着,自己想动地方也不行啊。

众人知道今而皇上的心情不怎么好,王承恩和徐应元更是知道,最近几个月来皇上的心情一直就不怎么好,而他们也知道皇上为什么心情不好,就是因为皇上的两位国舅太会惹事了,而且触到了皇上的底线了。

因为关系的皇后和贵妃,皇上一直没做出什么处罚,但他们也知道,皇上不会放过这两位国舅的。皇上这是在思考,只要皇上下定决心的事情,是谁也改变不了的,现在皇上只是顾忌皇后和贵妃的感情罢了。

新年的庆典如期的举行了,毕竟这是崇祯即位以来的个新年,正所谓新年新气象,崇祯皇帝也希望借这个新年来章显崇祯朝的新气象。大典是隆重的,很有些普天同庆的意味啊。

前后忙活了近一个月,新年一过,就意味着崇祯二年的到来,崇祯皇帝知道,他即位以来最大的挑战就要到来,皇太极借道蒙古,攻击京城。

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从他掌握实际政权的开始,就谋划着,选将、练兵、坚壁、清野,无一不积极备战,现在,崇祯二年到来了,内政该加紧了二人必须赶快处理,不能在留着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