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
作者:老年俱乐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78

萧峰大哥不好意思,上一篇把你搞得身败名裂。小妹我痛定思痛,决定给你正名。保管文采甚佳。

&1t;天龙八部>是金庸的重要的著作,在里面他描写了他小说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英雄――-萧峰.

在这部小说里,金庸构画出了一幅宏大的民族恩仇相互激荡的画卷,其中涉及辽,大理,金,女真,挈丹,西夏,摆夷等等到二十多个民族,将萧峰等人置身于这种惊涛骇浪的大环境中,在悲与喜,血与火的洗礼中融铸了萧峰的英雄形象.

这部书以段誉,萧峰,虚竹三个人的个人际遇为三条主线,然后将三人结拜兄弟,将这三条线索连为一体.在这之中,军事黑暗,黎民悲呛,战火纷飞,帮派恩仇,凡次种种,都跃然纸上,金庸以其大悲怜,构成了萧峰形象的脱颖而出,因为他为我们这个平凡的年代,塑造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偶像―――萧峰.也许很多年以为,这个形象给我们留下的片羽吉光,都是我们永远食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萧峰本是契丹人,但是由于大宋武林人士的狂妄与轻信,搏杀了他的父母,后来他在宋朝长大,少林寺的长老是他的授业恩师,在这种环境中,他从内心里,早就以宋人自居了.后来,他成为了丐帮的帮主,以一身神奇的武功,锄暴安良,把一个丐帮整顿得好生兴旺,如果不是往事重提的话,他也许就次风光一辈子,这样也不会有大英雄形象的萧峰出现.

但是后来在杏子林中,风波叠起,丐帮众人虎视眈眈,蠢蠢欲动,萧峰不明就里,交出了打狗棒,后来才现,因为自己是契丹人的后裔,才是自己遭到众人仇视的真正源头,再后来,一连串奇怪的谋杀事件,养父母被杀,恩师被杀,谭公谭婆被杀,赵钱孙被杀,单正全家被杀,都算在了萧峰的头上,在此不白之冤下,萧峰如何才能洗雪自己?

欣慰的是,阿朱,慕容复的一个丫环,被萧峰的豪情折服,爱上了萧峰,心甘情愿陪在他身边,两颗苦难的心灵擦出了火花,然而好景不长,萧峰被马大元的夫人蒙骗,以为段正淳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带头大哥,在次同时,阿朱也现段正淳是自己的生父,在这种两难的煎熬之下,阿朱依然决定舍弃自己的生命来化解这段恩仇,于是,萧峰以掌力击毙了化装成段正淳的阿朱.读至此处,多少人扼腕叹息!此时的萧峰更是痛不欲生,他已经无法哭出声来了,只知道猛力击打自己的脸庞.金庸又是一个残酷的人,他为了提炼出萧峰的形象,让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苍凉与悲痛,精灵而有善良的阿朱,她的生命犹如流星的光芒,只有一刹那的灿烂.

失去了阿朱的萧峰,远走天涯,去女真,到契丹,后来有机遇偶合,成为了契丹的南院大王,然而,情节的冲突也由此达到了顶峰,耶律洪基要他去攻打大宋,然已受儒家熏陶已深的萧峰不愿做此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一边是契丹大王的威逼,一边是养育自己的大宋,萧峰能选择的唯有一死,情节展到此,犹如一张弓越绷越紧,一壶水越煮越开,萧峰的自杀将故事的清洁展到了顶峰,书中描写他自杀也只有短短的几个字―――‘拾起地下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嗤地一声,**心口.‘死都死得如此潇洒豪迈,古往今来,也只有萧峰一人而已.

萧峰一生悲苦,连一个他所爱的人都不能保留,身世的纠缠,江湖上对他的不谅解,逼得他在聚贤庄大开杀戒,他救过耶律洪基两次,但是君臣之间的矛盾,自一开始起,就是无可调解的,生在萧峰身上的事,无一不是解不开的死结,这些死结一个连一个,终於令得英雄如萧峰,也不得不悲剧收场.

金庸在萧峰身上倾注了太多感情,从一开始萧峰就是一个完美的人.金庸笔下嗜酒的豪士不少,但是没一人能象萧峰这么能喝,而且喝得这么豪迈;萧峰身世悲苦,如果换做段誉,也许午夜梦回之时,早就痛哭失声,泪流满面了,然而萧峰却从未表露,因为对他而言,世情起落永远都不能把他征服,他永远都是强者,强者就有强者的姿态,他可以失败,可以失去生命,但是绝不能软弱.所以,在金庸的小说中,若论意气之豪迈,行笔之光明,胸襟之开阔,唯有萧峰一人而已.

金庸的一系列小说,对于民族争斗,有个转变的过程,他一开始的小说,如&1t;书剑恩仇录>,是以大汗儒家为正统的,主角陈家洛就是正统的儒家文化的产物,因此,他身上也就具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缺陷,如腐迂,胆怯,懦弱等等.再后来,金庸开始审视自己的民族观,终于在&1t;鹿鼎记>中,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平等,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汗人,也可能是蒙,满,回等民族的人,也可能是个喇嘛.在金庸的心中,此时已经没有了汗满等民族的区别,但是,这种态度的转变,金庸却经历了极为痛苦的思索,在&1t;天>中,时时都流露出这种痕迹.如聚贤庄大战,萧峰用太祖长拳赢了少林达摩传下的工夫,于是很多有识之士便想:‘达摩也是胡人,为什么我们就不恨他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契丹人太过残暴.但是,在雁门关外,那些打谷草的大宋官兵,杀戮妇孺,又何尝不残暴呢?真正的原因在于,是狭隘的传统思想在作怪,他们对于‘非我族类‘的胡人,往往先入为主,认为他们‘异于禽兽者,几希!‘他们不愿正视自己,此时的中国,何来的民族平等呢?

这部书以萧峰的悲剧为收场,金庸同时也完成了对国人的心灵拷问.他在写此本小说的时期,正值大6的17年文学盛行,处处金光大道,歌舞升平,相形之下,金庸才给我们留下了真正的艺术.假设莎士比亚写&1t;哈姆雷特>的时候也以喜剧结尾的话,我想,那么,这世界上还有谁会记得哈姆雷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