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府试(中)
作者:断刃天涯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68

“案首?”周致玄听了这话立刻露出疑问朝高县令看过来,心里怀疑高县令取这个案首,是不是因为上次在宣城县里表达了对孟觉晓的欣赏的缘故。

高县令也是多年沉浮的老手,自然一眼就看出来周致玄的心思,连忙笑着解释道:“孟觉晓才情卓著,在学问一道上是下了苦功的。说来他那篇文章本官正好带在轿子里,不如这就使人去取来大人一观。”

周致玄之前对孟觉晓确实有好感,只是断断不曾想到一个十六七的年轻人竟然取了案首。县案首意味着一个生员的名额,不是乱取的。周致玄做事认真,如果是别的人他也就算了,偏生这个孟觉晓很可能是因为他中的案首,自然是要求证一下。如果是有真才实学,固然欣喜不已。如果是高县令做了手脚为了讨好自己,那就得另当别论。

文章很快取来,周致玄展开便看,看了没一会眼睛就瞪圆了。原本是坐在书桌前看的,双手捧着文章站了起来,一边踱步一边细细的看。越是对儒学有研究的人,越能体会历史上那些大儒对儒学的感悟。

“行文稍显稚嫩,欠了一点老辣。孟觉晓在学问上是下了苦功的,此文如能稍加润泽,取一个院试案首不在话下。”周致玄看完之后,连连点头赞许。

高县令在边上一看机会来了,立刻笑着接过话道:“当初大人在本县视察,可谓慧眼如炬,一眼就相中此子。年初元夕之夜,本县士绅举办填词会,出赏格五十贯。接过孟觉晓一出手便让群儒失声,无人敢争这五十贯的赏格。”

“他又填了什么好词?快快说来!”齐王身边的建德公主李柔最沉不住气,抢着问道。比起妹妹来,齐王的脸上倒是露出一丝淡淡的苦涩。原来诗语在金陵的花魁大会后,多次有人提出为其梳头赎身,都被她一一拒绝了。李雍也非常喜欢诗语那种味道,便动了纳入府中的心思。结果齐王与诗语谈了一席话之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并且暗中护着诗语,不然在金陵那个地方,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全其身?

高县令咳嗽一声便念起那首《青玉案、元夕》,起初倒也没有让三位听众有太多的惊讶,一直到后来高县令念道:“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屋子里集体沉默了下来。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那么“他、她”,那种寻而不遇的感觉谁都有过。在那繁华和绚烂中苦苦找寻无果的感觉,与暮然回首的相映,勾勒出来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孟觉晓多大了?”问这话的是齐王李雍,这个问题也正是建德公主李柔想知道的。

“过年十七岁!”高县令说着感慨一声,似乎在嫉妒这个年轻人的才华。“啊!”建德公主里头惊讶的叫出声来,李雍在这个答案面前,也是轻结愁眉。

“是啊,只有十七岁,却让人觉得他有五十七、六十七了。”这是周致玄的感慨,高县令赶紧接着说道:“这后生是个早先痴情种子,曾为了县城里一个青楼女子发了情痴,病愈之后整个人都变了。”高县令知道的不多,也只能简单的做点介绍。

“难怪!”这是李柔的话,她的思维比较简单,觉得为了爱情要死要活一番,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磨难了。

“也许和他的家境有关吧。父亲早逝,寡母一个人把他养大。”高县令的解释就靠谱多了,周致玄听了点头道:“不错,少年老成者往往如是。”

高县令抓住机会,非常含蓄婉转的绕着弯子拍马屁道:“孟觉晓如能连中三元,将是宣城五十年来之光荣,本县亦有荣焉。”

周致玄听了这个话,不禁微微一笑,却没有表态。不过他这个时候的得意是显而易见的,人是他欣赏的,在此之前据说县学里的夫子都不看好孟觉晓。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周致玄眼光独到。这一刻,周致玄才真的动了惜才之心。当然周致玄的为人是不会为孟觉晓做手脚的,但如果孟觉晓的文章确实够水准,别人想抹杀他的第一也是不能的。真的到了连中三元的那一天,收一个佳弟子也算是锦上添花。

知府衙门的后院内,一名锦衣男子站在平鹤江面前,居高临下用训话的语气道:“楚王有令,找到齐王的行踪上报。”

平鹤江心中疑问,但是不敢多问。自家主子的脾气,平鹤江是清楚的。楚王在朝中大臣贤名颇著,但是真正的嫡系都知道,楚王是怎么对待那些不听招呼的嫡系手下的。

“小的遵旨!”平鹤江恭敬的应了一声,那男子已经转身,临出门前回头道:“我就住在南货客栈,找到人立刻通报。”

“送龚先生!”平鹤江待他出门,这才悄悄的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这个龚先生是楚王最为亲信的智囊,楚王对他近乎是言听计从。龚先生突然来到宁国府,又是为齐王来的,这其中的缘故不难想到。宫闱之中的争夺,其残酷和血腥,中过进士的平鹤江如何不知?

早晨的浓雾中人声嘈切,千余名考生一大早便等在考场外等着开门。一声新官府神态威严的平鹤江出现在众人面前,训了一番话之后,宣布开始进场。

府试的检查要比县试严格一些,但是也强不了多少。童生试过关了,不过是获得了一张正式参加科举的入场券。真正严格的在后面。府试的考场比起县试的考场正规多了,不过这考场每三年才用两次,除了考试平时也没人管理,显得有点破败。

府试考两天,第一天考明经文章,第二天考农桑填词。填词能成为科举中的一个项目,完全是与皇帝的个人喜好挂钩的一件事。开国皇帝李煜喜好填词,而且还填的一首好词。楚王好细腰,宫女饿死不少,李煜好词,下面的官员便把这一项加进去,并且一直保持了下来。

有了县试的经验和马元奎的介绍,孟觉晓准备的很充分。找到位置之后,看着满是灰尘的考室,孟觉晓没有吃惊。拿出准备好的工具,一番打扫,除灰之后拿抹布,用考室中的破旧的盆打来水,把里头能擦的都擦干净,这时天色微明,孟觉晓正是进入考室。

考题发下来,展开一看运气不错,文章的题目又是出自论语的一句话“人不患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和《孟子》是孟觉晓最熟悉的,前世仔细的研究过这两位大佬。翻找过无数的资料查看,考别的孟觉晓还不怎么有底,考《论语》里面的话,孟觉晓还是相当的有把握的。

孟觉晓不慌答卷,而是先小憩一番,待精神状态都处于平和之时,这才起身先把明经题目拿来。所谓明经,就是给你一句话,你把整篇文章默写出来。这方面比的就是背书,好在需要背的书范围不大,也就是四书五经。背书本来就是孟觉晓的强项,所以这些明经题做起来较为轻松,不慌不忙的做完发现不过是上午十点许。

早晨起的早,这时候肚子已经饿了。来的时候带的馒头和咸菜,到外面的炉子上热一热,就着考场里提供的热水吃饱肚子。施施然回到考室,孟觉晓感慨缺了一支烟,少了多少快活。

倒在小铺上睡了一个小时,起来一番梳洗,精神抖擞的开始作文。

题目的原文大意如下,不担心没人了解举荐自己,而担心不能了解举荐他人。人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知人”。孟觉晓以为,知人是一种大智慧,是不被事物表现所迷惑的洞察力。所以,知人为孟觉晓开篇的重头戏。

“人不己知,己无所失,无可患也;己不知人,则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这是孟觉晓的开头,赤裸裸的抄袭行径,穿越者最大的优势体现出来了。

洋洋数百字论了一番“知人”的重要性,孟觉晓笔锋一转,“学而为仕,然学而能为仕者甚微。位极人臣者屈指可数,在其位而不能尽知人,其患如何?……。”

一气呵成!停笔罢手!交了卷子孟觉晓早早躺下,等着第二天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