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苏州知府(上)
作者:无辜的虫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96

也不知道朱元璋是故意的,还是吏部忘了。苏州自从高参死后,知府之位就闲置了下来,开始朱允炆还没有注意,堂堂的一个大明储君怎么会注意一个五品知府的存在,可是也正由于他的存在,吏部不主动派遣官员下来,还真没有人敢出头去讲这个事。

朱允炆想起来这件事还是因为杨狄峨,自从手臂的伤愈合之后,杨狄峨俨然成了皇太孙的心腹,这还要感谢小维这小丫头,要不是她经常提醒着该去看望她的救命恩人,朱允炆在诸事缠身之下,还真的没有想到杨狄峨是一个帮手。

东宫苏州参议员的结构,竟然是由朱允炆照搬的后世法庭设置,由杨狄峨帮助其完善的,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包括朱允炆。看着杨狄峨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待新事物的处事不惊。朱允炆差点没有以为这个十五岁还不到的少年时他的穿越同仁。

不过看着这个少年对于所谓的“三克油”或者“好肚、油肚”是那么的茫然,朱允炆心里还是有着一种寂寞的叹息。

大明首个参议处的建立,本来朱允炆想让他们召集议员讨论完善一下参议处的制度。可是杨狄峨却报以反对态度,说所谓的制度可以慢慢的完善,而且永远不会完善到尽善尽美。当前最要紧的是树立参议处的权威。

而眼下最适合立威的事情,就是关于苏州知府的任免,并分析道,吏部不可能忘记往苏州派遣官员,肯定有皇的授意。因为皇知道,再往苏州派遣知府,难免会影响皇太孙的改革大业。

改革这个词,是朱允炆说出来的,但是很快的被杨狄峨接受并且经常挂在嘴边。苏州知府是谁,直接影响到太孙殿下走后的政策的继续进行。遇到一个死板而且没有远见的官员,纵然再是萧规曹随,也难免会生出异味。

同朱允炆分析的一样,皇太孙的大驾在江南苏州待不了多久的时间,杨狄峨甚至分析出,皇让太孙殿下来江南,不过是一个散心之举,无论怎么改革,如果没有一个条条框框清晰的意图,很容易就会被皇的一道圣旨所改变。

比如水军的整肃、征剿倭寇,这些军国大事在太孙殿下走后,肯定会有大的改变。皇肯定不会任由其胡来。而参议处一样,如果不作出一些事情来,皇只需要一纸诏,把参议处的人全部调往京师东宫,苏州又会恢复原来的模样了。

朱允炆深以为然,杨狄峨说话还是顾及了他的面子,而含蓄了很多,朱元璋很可能会那样做,就比如胡惟庸一样,我就任由你猖狂,其实目的就是等你出错后,我好取消丞相制度,建立我的一言堂。

自己的下场虽然不会像是胡惟庸那样,但是如果朱元璋只是让自己的孙子心情好点,很可能会很纵容自己,等自己离开之后,万一有个闪失,然后他无论是作为皇还是作为爷爷,再来给自己擦屁股。

那样做不但使自己的心情好转,而且也满足了朱元璋自己的亲情欲望。想到自己自从来到江南后的一帆风顺,无奏不准的顺利趋势,还真有这个可能。未雨绸缪是必要的啊。朱允炆想。

三天后,苏州府所有从六品以的官员、有功名在身但仍在等候补缺的举人和苏州各地知县都接到了一封公函。是由皇太孙亲自签署,一个叫东宫参议处的部门发来的。

面述明,本公函共签发二十九份,分别发往哪里,内容则都是:你已经被选定为苏州知府的候选人,接到公函后,务必在三日之内,交付不下于三千字的《苏州策》供参议处审核。命题只有一个字,曰:“商”。

接到公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满头雾水的,什么是候选人,什么时候吏部开始这样提拔官员?东宫参议处是什么职司?但是谁敢问呢?因为下面盖得可是东宫皇太孙的印玺,别的可以不明白,但是谁也不敢在大明储君的眼下犯糊涂。

一边战战兢兢的准备着策论,一边找人四处打听着事情的真实内幕,交《苏州策》的前三天之内,东宫中,连个出门买菜的太监也会被奉为宾。揣测意是做官必须的准则,当通过一切渠道得知大概后,原本互相询问通气的候选人等,都纷纷开始行动起来,知县和候补举人欣喜若狂,在苏州做通判、水道等等的六品官们更加是将此事放在了第一位。

大明的官员考察十分严格,一般六品已经是极致。在往一级已经不是单单靠政绩说事的了。很多人在七品知县的位置调来调去,到老还是一个七品而告老还乡。

五品的知府在他们眼里更加是一块香喷喷的烤肉,平时可望而不可即。但是这次太孙殿下如此的考核官员,对于很多人都是天赐的良机,怎么能不让他们心动呢?

于是,平日里交好的朋变成了竞争对手,就连对方串门也像防贼一样紧盯着。生怕一不留神自己的策论落入了别人的眼中,反而成就了他人的一番功名。

通过亲卫们从各处收集回来的消息,朱允炆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创新,这个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他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他就不相信这样的逼迫,还能没有人想到通商的好处。

他放出那个“商”字,就是为了激发这些人的思路和明确今后苏州的政策方向,他要让这些人在探索中打心眼里明白自己的意图,甚至更加发扬光大。

通过杨狄峨,朱允炆丝毫不敢拿自己后世七百余年的经验说事了,自己可能提前知道一些历史,但这历史还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随着他的穿越,这段时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只有天知道了。

他只能提供一些思路,而古人的智慧才能结合实际将其发扬光大,要是生搬硬套按照自己所知的进行,就比如朱允炆曾经一度想发动苏州百姓进行投票公决。被杨狄峨劝阻,并说,就算是皇没有什么意见,天下读人也会视自己为异端,因为他阻碍了千年以来的科举为官之路。就算是读人没有意见,朝堂那些大员们肯定也会百般反对,因为参议处使他们失去了很大的绝对权力。

更何况,更何况面还有一个皇!!!!!!!